中國戲劇教育傢、理論傢。生於湖北沙市,卒於上海。1918年在武昌文華書院中學畢業,升入大學部學習。1920年轉入北京大學英文系。其間參加愛美劇活動。1923年赴美國卡內基大學學習戲劇,後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讀研究生,專攻西洋戲劇文學及劇場藝術。1925年歸國,在國立北京藝術專門學校(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前身)開辦戲劇系,並任教授。1926年秋到南京東南大學任教,翌年任上海光華大學、暨南大學等校教授,並與徐志摩等籌辦新月書店。1935年陪同梅蘭芳劇團赴蘇聯訪問問演出,繼赴西歐各國考察戲劇教育。同年秋,被聘為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校長。抗日戰爭開始後,率劇校撤退到重慶、江安,組織學生課餘演出宣傳抗戰的戲劇。抗戰勝利後隨劇校返回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受聘於滬江大學、復旦大學。1959年調至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任教。長期從事戲劇教育,為建立中國正規化戲劇教育制度和培養戲劇人才作出瞭積極貢獻。在戲劇理論方面,不僅大量譯介、引進西方戲劇思潮和理論,還較早提出瞭將西方現代戲劇觀念與中國傳統戲劇精華相結合,建立嶄新的民族戲劇的理想。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的國劇運動中,他是主要發起人和理論傢。其論著大都收於1927年出版的《戲劇論集》《國劇運動》兩書。此外,寫有劇本《回傢》《兵變》《塑像》等,收入《上沅劇本甲集》(1933)。還翻譯過英國J.巴雷的劇本《可敬佩的克萊敦》(1930)。曾譯G.P.貝克《戲劇技巧》(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