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蘇聯和美國共同發起,邀請優秀運動員參加的世界性綜合運動會,原則上每4年一屆,由蘇(1994年起為俄羅斯)美兩發起國輪流主辦。自1986年始,至2001年已舉辦5屆。1980、1984年兩屆奧運會,由於美蘇等國的相互抵制,許多優秀運動員自1976年第2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蒙特利爾)後,有近10年時間未能在奧運會上同場競技,對世界體育產生瞭不利影響。1985年蘇美關係趨向緩和,同年9月兩國奧會簽署瞭體育諒解備忘錄,並由蘇聯國傢廣播電視委員會和美國特納廣播公公司共同簽署瞭主辦“友好運動會”的協議書。1986年7月5~20日於蘇聯首都莫斯科成功地舉行瞭首屆友好運動會。參賽國傢和地區共80個,運動員3 000餘名,其中80%為各項運動世界前10名選手。設田徑、籃球、拳擊、自行車、體操(含藝術體操)、手球、柔道、現代五項、賽跑、遊泳(含跳水、水球)、網球、排球、舉重、摔跤和帆船共15個大項。獲得這次比賽金牌前3名國傢是蘇聯(118枚)、美國(42枚)、民主德國(7枚)。中國派隊參加瞭這屆運動會,獲4枚銀牌,5枚銅牌。隨後,1990年7月20日至8月5日在美國西雅圖、1994年7月23日至8月7日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和1998年7月19日至8月2日在美國紐約先後舉行瞭第2、3、4屆友好運動會。參賽國傢、參賽運動員條件大致與首屆相似,項目設置也基本相同,但自第2屆起,先後列入瞭花樣滑冰、短跑道速度滑冰等冰上項目。金牌1、2名國傢之爭也限於俄美兩國:第2屆俄羅斯(66枚)、美國(60枚);第3屆俄羅斯(68枚)、美國(37枚);第4屆美國(41)枚、俄羅斯(35枚)。由於國際政局變化和財政原因,媒體一度傳說友好運動會將難以為繼。但第4屆運動會時,美國特納廣播公司副總裁T.特納斷言,運動會將繼續辦下去。後雖如其所言,但第5屆友好運動會舉辦地改在俄美之外的澳大利亞佈裡斯班,會期也提前1年,於2001年8月29日至9月9日進行。獲金牌前3名的國傢是:澳大利亞(29枚)、俄羅斯(24枚)、美國(21枚)。中國此次位列第4(13枚,其中有1枚金牌計入瞭世界明星隊)。中國參加瞭歷屆比賽,除已提到的第1、5屆外,其他屆次金牌名次是:第2屆6枚列第5;第3屆12枚列第3,這是中國在歷屆該項賽事中取得的最好名次;第4屆7枚列第4。

友好運動會會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