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傢開辦並直接管理的以傳遞實物載體資訊為主的通信服務業。郵政業是國傢重要的社會公用事業。在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傳遞國傢政令,維護國傢資訊安全;向全社會提供普遍、安全、優質的基本服務,保障公民的通信權利;在經濟活動中發揮資訊傳遞、物品運送和貨幣流通的功能;溝通世界各國間的聯繫與交往。

  郵政是歷史最悠久、使用最廣泛的一種通信方式,與其他通信方式比較,其特點是:具有承擔普遍服務的公共通信特性全程全網聯合作業的實物網路特性性和信息實物載體及物品位移的特性。

  簡史 郵政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隨著社會的進步而發展。郵政的發展一般可分為古代郵驛、近代郵政和現代郵政階段。

  古代郵驛 郵政起源於古代各國的郵驛制度。中國、埃及、巴比倫、亞述、印度、波斯、希臘、羅馬都曾為古代郵驛的建立和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

  中國在殷商時期(前17世紀)就有瞭關於傳報邊境軍情的通信記載。周代已建立瞭為政治、軍事服務的郵驛組織,建成以首都為中心的郵驛網。秦統一中國後促進瞭郵驛的發展,並頒佈瞭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關郵驛的律法——《行書律》,對官方文書傳遞的時間要求、處理手續、人員條件、生活待遇及獎懲辦法等都有比較完善的規定。漢承秦制,十裡一亭,三十裡一驛,並開辟瞭通往緬甸、印度等地的國際驛路。唐代郵驛有較大發展,驛站遍佈全國,規模宏大,並發展瞭利用海上和內河交通工具傳遞郵件,以後歷代郵驛均有發展。到清代,全國有驛站近2 000處,驛夫7萬多名,遞鋪14 000餘處。郵驛專為官府通信服務,不能滿足民間通信需求,清末郵驛衰敗,近代郵政出現。

圖1 明代高郵(今江蘇高郵市)古驛站(1995年修復)

  埃及在公元前20世紀前後有關於通信活動的記載。前11世紀,古希臘在每個城市設立“送信者”和“驛站”;前10世紀,亞述帝國以本部為中心建築石砌驛道;前5世紀前後,波斯帝國修建瞭四通八達的驛道,沿途設有驛館,由騎兵擔任傳遞。前1世紀前後的羅馬帝國,疆域廣大,經濟繁榮,交通發達,郵驛已成為軍事和行政機構的一部分。17世紀前後英國、法國相繼建立近代郵政,郵驛制度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近代郵政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們相互間書信交往增多,促使一些民間郵遞組織興起。11世紀以後,歐洲開始出現以教會、大學、商業行會名義組織的區域性民間郵遞系統。1477年,法國建立瞭皇傢郵政;英國於1516年組建瞭郵遞網,任命瞭郵政局長。但這些官辦郵政起初並不為公眾服務,到1600年前後才開始為私人傳遞郵件。鑒於郵政是國傢主權的標志之一,關系到國傢安全和社會發展,英、法兩國先後於1635年和1672年宣告郵政由國傢專營。1840年,英國政府采納瞭R.希爾的建議,對郵政進行改革:①實行均一制資費。②采用預付郵費制並發行郵票。③重申郵政由國傢專營,業務向所有用戶開放。這一改革的內容被認為是近代郵政的基本特征,並逐漸為世界各國所采用。

  中國從明代中葉開始,在沿海商業比較發達的城鎮出現瞭民間郵遞組織——民信局,從事民間書信、物品的傳遞和匯款,隨後又出現瞭專營華僑通信和匯款的僑批局。這些民間郵遞組織為中國近代郵政的建立起瞭推動作用。

  由於西方各國對華往來的增多,以及國內商埠、港口之間通信聯系的需要,1866年由中國海關兼辦郵政,傳遞各國駐華使館和海關的公私信函。北京、鎮江、上海、天津等海關先後建立瞭郵務辦事處。1878年,時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R.赫德以天津為中心,在北京、天津、牛莊(營口)、煙臺、上海五地由海關試辦郵政,設立瞭海關郵局,開始收寄中外公眾郵件。當年7月,還在天津發行瞭中國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1896年,清光緒皇帝批準開辦大清郵政,1897年初全國20多處海關郵局一律改稱大清郵政官局,經辦信函、明信片、新聞紙、貨樣、印刷品、匯兌、包裹等業務。辛亥革命後,大清郵政改組為中華郵政,業務范圍進一步擴大,陸續開辦瞭商務傳單、保價信函、航空郵件、郵政儲蓄等業務。在管理體制方面,全國劃分為26個郵區,每個郵區設郵務管理局。1914年3月,中國加入萬國郵政聯盟,成為世界郵政的重要組成部分。1921年公佈瞭《郵政條例》,1935年頒佈瞭《郵政法》。中華郵政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有郵政局所26 000處,郵路總長度70萬千米,郵政汽車427輛。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各根據地相繼建立瞭赤色郵政;抗日戰爭時期建立瞭戰時郵政;解放戰爭時期建立瞭人民郵政。隨著解放區的不斷擴大,人民郵政事業也日益壯大發展。

  現代郵政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中國郵政事業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是以解放區人民郵政為基礎並接管中華郵政進行改造組建而成。1949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成立,統一管理全國郵政和電信工作。

  1949~1956年為中國郵政的恢復和發展時期。1949年12月27日成立郵政總局,統一管理全國郵政經營方針、資費政策、業務發展、網絡建設等工作。從1950年起,實行“郵發合一”的報刊發行體制,全國報刊陸續交郵局發行。在此期間,逐步調整建立瞭新的郵政管理體制,初步形成瞭以北京為中心,連通全國的郵政通信網。

  1956年以後,中國郵政進入瞭大規模建設時期。郵政局所建設、郵政設備的研制全面展開,郵政通信網的技術水平與通信能力逐步提高。1958年,北京開辦瞭中國第一個自動化試驗郵局,初步研制成功一批機械化、半自動化設備。

  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郵政進入瞭一個改革與發展的新時期。社會對郵政服務的要求迅猛增長,郵政發展速度加快。80年代開辦瞭國際國內特快專遞業務,恢復辦理郵政儲蓄業務,成為增長幅度最大的兩項郵政業務。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郵政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頒佈,標志著郵政法制建設進入瞭一個新的發展時期。90年代,郵政通信網體制實行重大改革,開始推行郵區中心局體制,完善郵政編碼制度,開辟快速郵路,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在郵政網上裝備使用,一、二級中心局配置信函自動分揀設備,使郵件傳遞速度有瞭較大的提高。

  1998年中國郵政實現一項重大的體制改革:郵政與電信分離,郵政獨立運營。國務院決定設立國傢郵政局,承擔管理全國郵政事務的政府職能及全國郵政服務的經營職能;各省、市、自治區設立地方郵政局,由國傢郵政局統一領導。從此,中國郵政成為一個獨立運營的產業部門。郵政獨立運營以來,堅持作為社會基礎設施的公用性質,優質高效地為所有用戶提供普遍的郵政服務,並不斷開發方便群眾的各種延伸服務和代辦業務。在實物傳遞網的基礎上建立郵政綜合計算機網,充分發揮兩網融合的優勢,開辦瞭信息化的電子匯兌、混合信函等新型業務,使中國郵政走上逐步實現現代化的道路。1999年第22屆萬國郵政聯盟大會在中國北京召開,通過瞭《北京郵政發展戰略》,在會後中國擔任瞭郵聯行政理事會主席。中國郵政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在國際活動中發揮瞭重要作用。

  經過50多年的發展,中國郵政實力不斷加強。截至2006年底,全國服務網點達到6.3萬處,其中設在農村的4.4萬處;郵路2.1萬條,郵路總長度達到336.9萬千米;擁有郵運汽車1.2萬輛,郵運飛機11架,郵船3艘。

圖2 跋山涉水的鄉郵員

  郵政服務 郵政向社會提供的產品表現為各項郵政業務,產品以通信服務為主,也提供物品運送和貨幣流通等非通信服務產品。

  近代郵政經辦的業務,在受理政府公文的基礎上,首先開辦瞭公眾函件業務,以後增加瞭郵寄物品的包裹業務和辦理匯款的匯兌業務。郵政具有點多、線長、面廣的特點,許多國傢的郵政利用這一特點進而兼營某些金融業務(如儲蓄業務、簡易人壽保險業務、信用卡業務等),以及一些代理業務(如代收公用事業服務費、代理電信業務、代發養老金等)。有些國傢的郵政還辦理報刊發行業務。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一些國傢還開辦瞭混合郵件業務。

  中國郵政辦理的業務分為郵務、金融和速遞物流三大類,以及適合郵政企業經營的其他業務。

  由於郵政具有公共通信服務的性質,郵政向社會提供兩類不同的服務產品:普遍服務和商業性服務。

  郵政普遍服務 各國政府為保障人民的通信權利,均賦予本國郵政部門以普遍服務的職能,要求在全國范圍內向所有公民提供普遍、公平的郵政基本服務。

  1999年在北京召開的第22屆萬國郵聯大會將普遍服務列入《萬國郵政公約》,要求“各會員國註意使所有使用者、客戶能夠享受普遍的郵政服務,即以合理的價格在領土的每一角落提供經常、優質的基本郵政業務。”

  普遍服務是公共郵政部門受政府委托承擔的政府服務職能,不屬於企業行為。各國政府均對郵政普遍服務建立瞭成本補償機制,包括財政補貼、減免稅費、賦予營利業務經營權、成立基金等方式,同時絕大多數國傢都賦予郵政部分業務的專營權。政府有關部門負責研究普遍服務補償機制的建立問題。

  郵政普遍服務的業務范圍,各國有不同的規定,一般均以具有通信性質的函件寄遞業務為基礎。中國除將由郵政專營的信件寄遞視為普遍服務外,其他尚未作明確界定,將在修改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中規定普遍服務的業務范圍。

  商業性服務 郵政在承擔普遍服務的基礎上,利用郵政網的優勢,開發多種多樣的非通信服務產品,如金融類、速遞物流類、代辦類等方便群眾的業務。這些業務按市場規律運作,參與市場競爭,其性質屬於商業性服務,實行與普遍服務不同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方針,不承擔普遍服務的職能。

  各國郵政對商業性服務的專業,一般采取在郵政集團公司下設立子公司的體制,實行專業化經營,自負盈虧,如英國郵政集團下設有包裹公司、營業公司等子公司,法國郵政設立瞭特快專遞公司、廣告公司、安全服務公司等子公司。中國郵政在一些省、市分別設立瞭速遞物流、廣告等公司進行專業化經營。

  郵政網 郵政網是一個統一的網絡系統,各部分緊密銜接,依靠全網的整體功能,完成通信任務。

  20世紀中葉,西方發達國傢在郵政網的組織上,開始實施郵區中心局體制。即把全國劃分為若幹郵區,在郵區設立郵區中心局,以郵區中心局為基本封發單元和郵路組織的基本節點,在此基礎上組成分層次的郵政網。采用這種網絡體制能減少郵件經轉層次,加快郵件傳遞速度,便於應用機械化、自動化設備來處理郵件,提高郵政全程作業效率。1992年中國開始實施郵區中心局體制。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各國郵政在實物傳遞網的基礎上紛紛建立起郵政信息系統,使郵件的傳遞速度大大加快,並開發出一批新業務如電子匯兌、混合郵件等。中國郵政已建立的郵政信息網有效地支撐瞭郵政實物網的運行與發展,形成瞭具有現代水平的郵政網。

  郵政管理體制 傳統的郵政體制模式是政府機構,從古代郵驛到近代郵政的初期各國均如此。郵政兼有政府管理職能與企業服務職能,即政企合一的體制。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及經濟全球化的沖擊下,傳統的郵政管理體制已不能適應新的變化。20世紀80年代,歐洲一些國傢開始進行郵政體制改革。英國於1981年組建國傢郵政公司,隨後荷蘭、德國、法國等也先後成立郵政公司,實現政企分開。一方面建立監管機構,一方面郵政公司獨立運營,並進行資本運作,聯合兼並,實行股份制等。

  世界郵政管理體制的改革呈現不同的模式:政府機構——如韓國、美國等郵政,主要承擔傳統業務,要求達到收支平衡;國有企業——如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郵政雖成立郵政公司,但政府為唯一所有者,實行企業化管理和商業化經營,參與市場競爭,要求營利;股份制——如英國、瑞典、新西蘭等郵政成立股份制公司,由國傢獨股或控股。有的開展合資、並購,如荷蘭郵政收購TNT物流公司,並與英國和新加坡郵政組建跨國郵件合資公司;德國郵政收購瑞士DANZAS(丹莎物流公司)及DHL(敦豪物流公司)等,並向社會出售31%的股份。

  中國郵政的管理體制經歷瞭幾次重大變革。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郵電部,內設郵政總局和電信總局,統一管理全國的郵政和電信事業,但在管理上采取“統一領導、分別經營、垂直系統”的領導體制。1950年7月,進行郵政同電信企業合一的調整;1954年,撤銷瞭大行政區郵電管理局;1955年,確定縣市郵電局為一級企業;至此,全國形成郵電部–省郵電管理局–縣市郵電局三級管理體制。1970年國傢撤銷郵電部,將郵政、電信從中央到基層分開,郵政歸交通部領導。1973年國傢恢復郵電部,郵政部門和電信部門再一次合並。1998年機構改革,撤銷郵電部。郵政與電信分營。國務院決定設置國傢郵政局,主管全國郵政行業及管理全國郵政企業,是兼有政府職能和企業職能的政企合一部門。國傢郵政局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置地方郵政局,實行國傢郵政局和地方人民政府雙重領導、以國傢郵政局為主的管理體制。2006年年底,中國郵政開始進行政企分開的改革:國傢郵政局成為國傢郵政監管的機構,另組建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經營各類郵政業務和郵政儲蓄業務。

  郵政法規 近代郵政具備國傢獨營、對公眾開放的特征,作為公用事業,國傢需要對其專門立法以規范郵政與公眾的責任、權利和義務關系。為此,許多國傢有獨立的《郵政法》,沒有《郵政法》的國傢也在其他法律中包含郵政相關的專門條款。世界上第一部郵政法是英國於1657年由國會正式通過的《郵政法》(《克倫威爾郵政法》),它明令由國傢壟斷經營郵政,並詳細規定瞭國內、國際郵件資費。美國於1776年通過《郵政法》。日本於1871年實行“新式郵政”,並公佈瞭《投遞書信規則》,明確瞭國傢對郵政的獨占。20世紀70年代後,一些國傢進行郵政體制改革,除對原有《郵政法》相關條款進行調整外,有的還制定單獨的郵政公司法,如澳大利亞的《郵政公司法》等。

  中國古代對郵驛、遞鋪多有相關法規。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一部“郵政法規”是秦代的《行書律》;魏晉南北朝時期有《郵驛令》。嗣後的歷代王朝都制定有郵驛法令。

  中國近代,清光緒皇帝1896年批準瞭海關總稅務司R.赫德所擬定的《郵政開辦章程》,1905年頒佈瞭《大清郵政章程》。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頒佈並實施《郵政法》,確立瞭國傢對郵政的專營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於1986年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制定的處理郵政事務的特別法,其立法宗旨是保護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保障郵政工作的正常進行,促進郵政事業的發展,以適應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共8章44條,主要內容包括明確郵政“是全民所有制的經營郵政業務的公用企業”,“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信件和其他具有信件性質的物品的寄遞業務由郵政企業專營”,以及郵政設施建設、社會保障、郵政資費、違法處罰等。

  中國郵政的法規體系由5個層面組成:①《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屬國傢法律。②《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實施細則》,屬國傢行政法規。③《集郵市場管理辦法》、《郵政用品用具監制管理辦法》等規范性文件,屬國務院部門規章。④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頒佈的地方法規或行政規章。到2002年底,全國有22個省共26部郵政地方法規或行政規章正式實施。⑤國際郵政法規,包括萬國郵政聯盟法規和區域性郵政聯盟法規,中國《郵政法》明文規定適用。

圖3 中國郵政信息系統全國中心

  郵政技術裝備 郵政技術裝備的水平伴隨著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發展。郵政初始階段使用人力畜力傳遞,信件處理多為手工操作。隨著近代交通工具的出現,郵政廣泛地利用火車、汽車、輪船、飛機運輸郵件。此後,又在郵局內部處理方面使用傳送、升降設備和其他一些簡單的機械設備,代替部分手工操作。

  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促進瞭各國郵政技術的研究和應用。20世紀60年代前後,郵政廣泛應用電子、自動識別、自動控制、計算機、射流和液壓等新技術,開始實現郵政作業機械化和自動化,並開辦瞭電子信函業務。進入80年代,郵件運輸和傳送搬運技術、包裹分揀的條碼化和機械化處理技術、信函名址圖像識別和自動分揀技術,都取得實質性進展並在許多國傢郵政得到推廣應用。郵政儲蓄業務應用信息網絡技術,實現瞭異地存取。在美國等西方國傢,一些城市普遍設置瞭無人值守、晝夜開放的自助化郵亭。

  中國郵政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並在郵政企業實際應用,使郵政網的裝備水平逐步提高,自動化分揀技術與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郵政企業擁有營業窗口電子化處理設備,各類郵資機,用戶自助服務設備(自動取款機、自動售票機等),各類郵件分揀設備(信函分揀設備、包裹分揀設備、扁平件分揀設備、分類理信設備等),條形碼識讀設備,集裝箱處理設備,郵件運輸裝備(郵運飛機、郵政專用鐵路車廂、郵運幹線汽車、投遞車輛),裝卸設備,倉儲設備和作業監控設備等,已廣泛應用在郵政企業。

  20世紀末陸續建成郵政信息網,在網上開發瞭大量的應用軟件系統,這些應用軟件包括服務與生產支撐系統、經營管理系統和決策分析系統,並根據業務發展和經營管理的需要,不斷開發新的應用系統。同時對現有系統進行完善、優化及整合。

  郵政發展趨勢 世界各國政府和郵政主管部門對未來郵政改革與發展都確立瞭重要的指導方針,其共同特點是:①將郵政作為優先發展領域並將郵政改革與發展納入國傢發展計劃與發展戰略。確立作為國傢經濟增長促進者的地位。②將管制者與經營者職能分開,建立一個所有經營者可以平等開展經營活動的市場體系。③通過立法,實施自由化以促進自由競爭,並保留部分業務專營以從財政上保證實現郵政普遍服務,使兩者之間保持平衡。④為公共郵政經營者提供必要的靈活性,以便它向市場推出新產品,實現現有郵政零售和投遞網絡增值,並與提供郵政相關產品的經營者建立合作夥伴關系。⑤通過立法與管制,建立基於提供郵政普遍服務實際成本的定價程序,逐步向以成本為基礎的資費體系過渡。⑥加強郵政基本產品的核心能力,開發新產品,並在能夠增加收益的情況下實現產品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