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隱含的類比,以想像的方式把一個客體認同於另一個客體,賦予第一個客體以第二個客體的某些品質,或使之產生與第二個客體相關的情感性質或想像的性質。修辭格的一種。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各種理論的發展,對隱喻的界定和理解已不再一致。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理解:①相似論,基本上是傳統的看法。②相互作用論,將不同形式和內容的思想連接使之相互作用產生出意義,而這種意義無法通過兩個因素的相似性來重複。③實用主義論,美國學者唐納德·大衛森在論文《隱喻的意思》(1978)裡聲稱,“隱喻就是詞語在其文字解釋中所表示的意思”。④認知論,20世紀80年代興起,它否定許多早期的看法,提出通常語言的運用都是隱喻性的,隱喻無處不在,隱喻不斷構成人類觀察的方式,構成他們認識和思考的方式。多種觀點並存,使隱喻的意義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