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開採價值的天然含銀礦物聚集體。銀礦物多以硫化物形式出現。常見銀礦物有自然銀、銀金礦、金銀礦、輝銀礦、螺狀硫銀礦、脆銀礦、硫銅銀礦、淡紅銀礦、濃紅銀礦、銀黝銅礦、碲銀礦、角銀礦等。銀也常以類質同象形式在硫化物中替代Pb、Zu、Cu等之類,出現富銀的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輝銅礦等。自然界單一銀礦床較為少見;主要與金或有色金屬共生或伴生於其他有色金屬礦床中。全世界2/3的銀來自銅、鉛、鋅、金等有色及貴金屬礦床,隻有1/3來自以銀為為主的銀礦床。銀礦工業品位規定為100~120克/噸,邊界品位為50~60克/噸,當銀的品位達到5~10克/噸,就具有伴生銀礦的價值。在實際工作中常用100克/噸品位值作為界線,把Ag大於100克/噸的礦床,列為獨立銀礦床;把Ag小於100克/噸的礦床,視為其他金屬礦的伴生礦。銀礦成因類型有侵入巖型、火山-沉積巖型、沉積巖型、沉積變質巖型、沉積改造(再造)型。在中國,後3種類型占主要地位。2001年,世界銀礦儲量前五位的國傢是加拿大、墨西哥、美國、澳大利亞、秘魯,其儲量約占世界總儲量(28萬噸)的一半,中國名列第7位(1.8萬噸)。在國外,與中酸性淺成侵入巖火山巖有關的銀礦床占重要地位。主要產地有墨西哥瓜納華托州、美國科姆斯托克、加拿大安大略科博爾特區、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秘魯安第斯山脈的中段和南段。中國主要銀礦產地有陜西柞水銀洞子、江西貴溪冷水坑、河南桐柏山、四川白玉麻邛、湖北興山白果園、廣東仁化凡口等。大量古代隨葬品說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銀礦資源的國傢之一,從中國鐵器時代早期至明清歷史時期,對銀礦開采、冶煉及加工銀器的工藝都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隨著社會發展,銀礦已是各國發展感光材料、電子、電器、催化劑、核控制等行業的重要資源,首飾業和銀器制作也是重要的銀消費領域。此外,鑄幣用銀也占一定比重。人們十分重視從各種廢料中回收銀,增加代用品,達到增產降耗、保護環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