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初,越南人民在越南共產黨領導下,在越南中部義安、河靜兩省建立工農革命政權的運動。又稱“ 義安省靜蘇維埃運動 ”。1930年,世界性經濟危機波及越南。義安、河靜是最貧窮的兩個省份,社會矛盾十分尖銳。1930年2月越南國民黨領導的安沛起義遭鎮壓,白色恐怖籠罩全國。同年5月1日國際勞動節,在共產黨各級組織的號召下,爆發瞭全國國規模的群眾性示威遊行。義安省會榮市一邊水的工人舉行罷工,郊區和附近各縣成萬農民遊行示威,提出“增加工資”、“減少工作時間”、“歸還被強占的土地”、“減輕捐稅”,以及“反對白色恐怖”、“賠償安沛起義中被害者傢屬的損失”等口號。罷工和遊行遭到軍隊鎮壓,死7人,18人受傷,多人被捕。但革命運動繼續高漲,工人罷工和農民運動相配合,從遊行示威發展到建立地方蘇維埃政權。1930年9月12日,興元縣各鄉兩萬農民遊行,奔向縣城途中加入的群眾越來越多,形成長達三四千米的人流。殖民當局派軍隊鎮壓,出動飛機向群眾投彈,造成死傷400多人的 興元慘案 。這一天後來被定為“義靜蘇維埃運動紀念日”。在工農運動蓬勃發展的形勢下,義安、河靜各縣農村的共產黨支部、鄉農會、婦女會、青年會、紅色救濟會和自衛隊紛紛建立。在農民鬥爭的沖擊下,一些地方官吏棄官逃遁,有的被迫交出代表權力的印章,地主豪紳威信掃地。地方殖民政權癱瘓或瓦解,稱為鄉農部、村農部的農會執委會由農民團體轉變為革命政權,成為農村“蘇維埃”。農民政權首先在義安省清章縣出現,迅即發展至南壇、興元、英山、定州、宜祿等縣的農村。農村蘇維埃按照共產黨的指示,實施初步的民主改革:建立由青年組成的農民武裝自衛隊,維持社會秩序;成立法庭,審訊和懲辦受殖民當局控制並由地主豪紳組成的“裡人黨”分子;廢除人頭稅、市集稅、渡船稅、鹽稅等苛捐雜稅,減免地租;把富豪積存的稻谷分配給饑民;收回並重新分配被地主霸占的公田公地;追回被豪紳、鄉長、裡長貪污和挪用的公益金;組織識字班,學習文化,破除封建舊習俗。義靜蘇維埃運動嚴重威脅著法國在越南中部地區的統治,殖民當局與阮氏朝廷向義安、河靜增調軍隊,進行鎮壓;同時玩弄政治欺騙手段,向農民散發“歸順證”,許諾修水渠、建醫院、辦學校,以分化瓦解革命運動。1931年3月,設在西貢(今胡志明市)的共產黨中央機關遭到破壞,總書記陳富與中央常委全部被捕。4~5月,中圻圻委和義安省委主要領導人相繼被捕,慘遭殺害。革命運動失去領導核心,逐漸走向低潮。義靜地區的黨組織對建立反帝民族統一戰線認識不足,實行過“左”的政策,一度提出“挖掉知識分子、富農、地主和土豪的老根”的口號,不加區別地一概將他們視為革命對象,擴大瞭打擊面,損害瞭許多富農甚至部分中農的利益,也沒有重視發動佛教徒和少數民族的工作。在運動退潮時,因少數幹部發生動搖而進行“清黨”,把一些知識分子和富農出身的黨員錯誤地開除出黨。1931年底,義靜蘇維埃運動最終失敗。在越南現代歷史上,1930~1931年革命高潮是越南工人階級領導的民族民主革命的開端,而義靜蘇維埃運動為其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