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或器官從供者移植到受者後,移植物與受者間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免疫應答。組織或器官移植的目的是將健康的組織或器官移植到病人體內,置換已受損的器官,以恢復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現在腎移植已被公認為治療腎功能衰竭的有效措施,並已廣泛推行。其他組織或器官,如角膜、骨髓、皮膚、心、肝、胰的移植也獲得瞭不同程度的成功。

  20世紀初期外科血管吻合術的創建,為器官移植手術奠定瞭基礎,但臨床醫師隨後進行的動物腎移植植並未取得成功。以後研究證實,供者與受者(寄主)間由於組織相容性抗原不同,所導致的免疫排斥應答是移植失敗的重要原因。

  移植反應的機制 免疫系統具有識別和排斥異體組織的基本功能,異體組織移植時機體對異體組織的排斥通過兩方面進行:一方面是細胞免疫,它是通過淋巴細胞的細胞毒作用,直接殺傷移植組織;另一方面是體液免疫,抗原刺激導致抗體產生,抗原抗體作用再導致組織損傷,達到清除異體的目的。

  移植排斥反應的原因:①人類的組織相容性抗原即人白細胞抗原(HLA)不同。它存在於紅細胞以外的所有人體細胞表面,由遺傳基因決定。每個人都有自己特定的HLA,是引起移植排斥的主要原因。②每個人血液的ABO系統不一定相同。ABO抗原相同時,移植的成功率可以提高。③其他抗原系統(例如Rh系統等)不同。相對地不太重要。

  移植反應的類型 寄主免疫功能正常時,對移植物的排斥反應稱寄主抗移植物反應,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類反應。當寄主免疫功能明顯低下時,不能對移植物產生排異反應;相反,含有大量免疫活性細胞的移植物對寄主組織卻產生瞭排斥反應,導致寄主組織的損傷。此時,不但移植不能成功,寄主的安全也受到威脅,這種情況稱為移植物抗寄主反應。它多發生於移植骨髓、胸腺等的情況下;還有一類反應是移植物抗移植物反應,這發生於同一受者同時接受不同來源的移植物時,移植物之間發生的相互排斥作用(表1)。

  根據移植物的來源與寄主之間的遺傳學關系,組織移植又可分為不同類型(表2):①自體移植。把組織由同一個體的一處移植至另一處,由於不存在組織不相容的問題,所以隻要外科操作不出問題,應該100%成功。②同基因移植。HLA相同個體之間的移植,也都應該成功。但是,HLA相同的情況(如同卵雙胎)在臨床上極難遇到,所以此種移植的機會很少。③異體移植。同一種系不同個體之間的移植,由於個體遺傳性質不同,隻有抗原性相近才能成功。為瞭減少排移反應,還必須通過各種途徑來降低寄主的免疫反應性。④異種移植。不同種系間的移植,由於組織不相容性,這種移植不能成功,隻能用作權宜之計。如當大面積燒傷時移植豬皮,其目的隻在於暫時覆蓋創面,為以後的自體植皮或異體植皮創造條件,異種移植物最終必將被排斥。

表1 移植免疫的類型

表2 組織移植的類型

  臨床排斥反應 由於排斥應答的類型不同,排移反應在臨床上可表現為超急、急性或慢性排斥現象,這都會導致移植失敗或受損器官功能損害,或引起嚴重感染、衰竭以至寄主死亡。在這方面,研究得最多的是腎移植後的排異反應(表3)。

表3 排異反應的類型(以腎移植為例)

  ①超急性排斥反應。又稱速發排斥反應。是由於寄主過去曾多次妊娠、反復輸血或接受過異體移植,體內已有抗供者HLA或ABO抗原的預成抗體,此次器官移植後數分鐘或數小時,移植物即可與預成抗體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激活補體系統,發生不可逆轉的超急排斥。這類反應一旦發生,必須立即除去移植物,否則會引起寄主死亡。

  ②早期急性排斥反應。是由於HLA抗原不相容,異體抗原被寄主淋巴細胞識別,導致發生細胞免疫反應。這一類反應可通過加強免疫抑制來控制。若能得到控制,則移植物部分纖維化,部分未受損傷的組織可成活並發揮功能。

  ③晚期急性排斥反應。是因寄主產生對抗異體抗原的抗體,反應以體液免疫為主。這一類反應偶可通過加強免疫抑制控制,但通常的結果是導致移植失敗。

  ④慢性排斥反應。常發生於長期應用免疫抑制治療的患者,屬於細胞和體液免疫反應。這類反應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結果是導致移植失敗。

  1906年異體角膜移植獲得成功,至今已成為最常用的異體移植方法之一。角膜移植容易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移植物——角膜不含血管,因此它與寄主間無血液溝通,不引起排斥反應,故不需行免疫抑制治療。輕度的炎癥反應可局部應用皮質類固醇控制。若發生較明顯的排異反應或移植物血管化,需要全身應用皮質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皮膚移植已廣泛應用於處理大面積燒傷。由於廣泛燒傷引起免疫抑制,所以臨床上一般不需作HLA交叉配合,移植的皮膚可以存活較長時間,但它最終也將被排斥。重要的是利用瞭植皮後的短期內對創面的保護作用。其他如肝、心、胰、骨髓、胸腺等的移植也已積累瞭一定的臨床經驗。

  為提高異體移植的存活率,必須首先對移植雙方進行HLA定型和配型試驗,以尋找HLA抗原最接近的移植者。其次,寄主的免疫反應性應加抑制,以減低排斥應答,這可以通過放射線照射或免疫抑制劑、皮質激素的應用等來達到目的。另外,移植術後要應用免疫學方法監測排斥應答,以便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減少或避免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