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年至二 十二年(1840~1842)英國發動的侵略中國的戰爭。

  戰爭背景 19世紀初,鴉片開始大量輸入中國,流毒極為嚴重,不僅損害吸食者的健康,造成白銀外流,而且引起銀貴錢賤,直接破壞社社會生產,影響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鴉片的大量輸入,還加深瞭清朝封建統治的危機。鴉片貿易使清朝的吏治愈益腐敗,軍隊更加失去戰鬥力,而白銀源源外流,使清朝財政陷入困境。因此,嚴禁鴉片的主張曾居上風。道光十八年冬,林則徐奉召晉京。道光帝多次召見,授以欽差大臣,赴廣州查禁鴉片。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至五月十五(1839年6月3~25日),林則徐率地方官吏,在虎門海灘將繳獲的煙土全部當眾銷毀。禁煙運動獲得初步勝利。見虎門銷煙。

圖1 清軍水師同英國侵略者在廣州珠江口海面激戰(繪畫)

圖2 吸食鴉片的舊照

  戰爭過程 鴉片貿易被嚴厲取締後,英國資產階級立即策劃發動侵略戰爭。1839年10月1日,英國內閣作出向中國出兵的決定。次年2月,英國政府任命懿律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並派懿律為侵華英軍總司令。1840年4月,英國議會通過支付軍費案。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船艦40餘艘及士兵4 000餘人到達中國海面,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圖3 清政府代表在英國軍艦上簽訂《南京條約》

  英軍到達中國海面後,首先封鎖珠江口。懿律看到廣東軍民早有戒備,決定率主力北上。7月,英軍進犯福建廈門,被已調任閩浙總督的鄧廷楨督師擊退。接著,北犯浙江,攻陷定海。8月,英艦抵達天津白河口,投遞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致清政府的照會,提出賠款、割地、通商等無理要求。道光帝派直隸總督琦善到天津海口與英軍談判。琦善向懿律表示將查辦林則徐等,希望英軍返棹南旋,等候清政府處置。英軍乃於9月折回南方。道光帝即任命琦善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與英方繼續談判。11月底,琦善到達廣州。他撤除防務,遣散水勇,鎮壓抗英群眾。此時,義律接替懿律為英國全權代表,步步進逼。1841年1月7日,英軍突然攻陷沙角、大角炮臺,琦善慌忙求和,義律乘機提出《穿鼻草約》,並於20日單方面公佈。其中包括割讓香港、賠償煙價600萬元、恢復廣州通商等條款。

  沙角、大角炮臺失陷後,道光帝決定宣戰,任命禦前大臣、宗室奕山為靖逆將軍,調派大軍開往廣東。2月下旬,英軍先進攻虎門炮臺,琦善拒派援軍,守將關天培等壯烈犧牲,炮臺失陷。4月,奕山到達廣州。5月,他貿然發動夜襲,英軍乘機反撲,占領城郊各據點,炮轟廣州城。奕山派人求和,與英訂立《廣州和約》。其中規定清軍退出廣州,向英軍繳納“贖城費”600萬元。

  英國政府對《穿鼻草約》的內容不滿,決定撤換義律,改派璞鼎查為全權公使,進一步擴大侵略戰爭。8月璞鼎查率領援軍到達香港,不久即攻占廈門,清總兵江繼蕓力戰犧牲。9月,英軍北犯定海,總兵葛雲飛、鄭國鴻、王錫朋等英勇戰死,定海再陷。10月,英軍進攻鎮海,兩江總督裕謙堅決抵禦,城陷時投水自盡。寧波旋也陷入敵手。同時,英艦竄擾臺灣,被臺灣軍民擊退。浙江連失三城,清政府決定第二次出師,派協辦大學士、皇侄奕經為揚威將軍,率軍馳往浙江。奕經到達紹興後,企圖僥幸取勝,分兵進攻三城,結果慘敗。英軍反攻陷慈溪,奕經等逃至杭州。清政府派盛京將軍耆英前往浙江主持對英交涉。但英軍決定乘虛而入,按既定計劃侵入長江。1842年5月,英軍攻陷乍浦,6月再攻吳淞炮臺,江南提督陳化成據臺死守,力竭犧牲,寶山、上海相繼陷落。英軍溯長江西上,於7月下旬進攻鎮江。清副都統海齡所部頑強抵抗,經過激烈巷戰,終於失守。8月初,英艦直抵南京江面,清欽差大臣耆英等趕到南京議和。鴉片戰爭至此結束。

  影響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1842年8月29日),耆英與璞鼎查在南京簽訂瞭結束鴉片戰爭的《南京條約》,又稱《江寧條約》,共十三款。主要內容為:①中國割讓香港;②向英國賠款兩千一百萬銀元;③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口對外通商,英國可派駐領事;④廢除“公行”制度,英商可以與中國商人自由進行貿易;⑤中國抽收進出口貨的稅率由中英共同議定。條約簽訂後,雙方在廣東繼續談判。1843年7月22日,在香港公佈《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0月8日,耆英與璞鼎查在虎門簽訂《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又稱《虎門條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被作為其中的一部分)。在該約中,英國取得瞭領事裁判權和片面的最惠國待遇等特權,同時還制定瞭海關稅則。《南京條約》簽訂後,美國和法國趁火打劫,於1844年分別強迫清政府訂立瞭《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

  《南京條約》、《虎門條約》與《望廈條約》、《黃埔條約》一起,成為中國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強迫清政府訂立的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從此,中國的社會性質開始發生根本的變化,由一個封建社會逐步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