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小說傢。生於俄國聖彼德堡,卒於赫爾辛基。父親是芬蘭人,當過俄國的將軍、省長和議員,積極支援芬蘭民族啟蒙運動。母親伊莉莎白是法國人的後裔,出生在聖彼德堡文人傢庭,酷愛文學藝術,是芬蘭文藝沙龍“耶爾內費爾特學校”的召集人。耶爾內費爾特在俄國上大學時攻讀法律專業,移居芬蘭後獲法學碩士學位,但受其母影響,最終選擇瞭文學創作的道路。

  耶爾內費爾特的創作生涯始於19世紀90年代,當時芬蘭文學總的趨勢是從從現實主義向描繪主觀內心世界的新浪漫主義轉化,力圖展現作品中人物內心世界的奧秘。他的短篇小說集《生活的海洋》(1904)被認為是芬蘭新浪漫主義文學的開篇之作。他從1895年開始與俄國文學大師L.N.托爾斯泰建立瞭通信聯系,並於1899年親往莫斯科拜見瞭這位文學巨匠,與其討論瞭土地問題,受到很大啟發。發表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祖國》(1893),自傳體小說《我的覺醒》(1894)、《我的雙親》(1928~1930,分三冊出版),小說《人的命運》(1895)、《純潔的理想》(1897)、《弟兄》(1900)、《海蓮娜》(1902)、《大地的孩子》(1905)、《幸福的人兒》(1916)、《我的青年時代》(1919);劇本《沙姆爾和克魯爾》(1899)、《死亡》(1903)、《責任》(1912);雜文《土地屬於大傢》(190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