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的直接上延部分,是腦幹的後段。延髓調節控制機體的心博、血壓、呼吸、消化等重要功能,延髓中的局部損害常危及生命,故被看作機體的生命中樞。延髓是中樞神經系統許多感覺和運動纖維傳導的必經之路。其中一些上行衝動能影響大腦皮質的功能,對維持覺醒和產生睡眠有重要作用。向下的衝動參與瞭肌緊張和軀體運動的調節。另外,延髓內一些神經核團接受內臟感覺傳入,參與內臟運動及腺分泌的調節。

  結構 延髓髓來自腦泡中的末腦,是腦幹的最下部分。上界平面的背側為橫過第Ⅳ腦室底的髓紋,腹側為腦橋橫纖維的最下方;下界為第1對脊神經出脊髓上方的平面。延髓腹面正中線兩側有長形隆起稱錐體,由大腦下行的錐體束構成。延髓和腦橋的背面構成第Ⅳ腦室底,它的頂面是小腦。

  延髓形似倒置的錐體,約3厘米,前靠枕骨基底部,後上方為小腦,下在枕骨大孔處,相當第一頸神經根部位與脊髓相接,二者外形分界不明顯。延髓上端與腦橋在腹面以橫行的延髓腦橋溝分界,在背面則以第四腦室底上橫行的髓紋為界線。脊髓表面的諸縱行溝裂向上延續到延髓。在延髓腹面,前正中裂兩側有隆起的錐體,主要由皮質脊髓束纖維聚成(因此皮質脊髓束也可稱為錐體束)。在延髓和脊髓交界處,組成錐體的纖維束大部交叉,在外形上可以看到錐體交叉阻塞瞭前正中裂。錐體的外側有卵圓形隆起的橄欖,內含下橄欖核。橄欖和錐體之間的前外側溝中有舌下神經根絲出腦。在橄欖的背方,則由上而下可見舌咽、迷走和副神經的根絲入腦或出腦。在背面,延髓下部形似脊髓,上部中央管敞開為第四腦室,構成菱形窩的下部。在延髓背面下部,脊髓的薄、楔束向上延伸,分別擴展為膨隆的薄束結節和楔束結節,其深面有薄束核和楔束核,它們是薄、楔束終止的核團。在此處,第四腦室下界呈“V”形,其尖端稱閂。在楔束結節的外上方有隆起的小腦下腳,由進入小腦的神經纖維構成,並成為第四腦室側界的一部分。延髓下部的結構與脊髓很類似,上部則有較大差別。延髓不具有明顯的分節性。延髓內有較多的神經核團,可將其分為3類:①腦神經核團。第Ⅸ、Ⅹ、Ⅺ、Ⅻ腦神經的感覺和運動核,如孤束核、迷走神經背核、疑核以及舌下神經核,三叉神經脊束核也下延至此。②非腦神經核團。為一些上下傳導路徑上的中繼核,如薄束核、楔束核。③網狀結構內的核。如巨細胞網狀核、外側網狀核以及腹側網狀核等。

  功能 ①心血管中樞。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在動物實驗中利用損毀和刺激等方法,逐步建立瞭延髓內存在一個控制心血管活動中樞的概念。利用定位儀電刺激延髓不同部位,發現第Ⅳ腦室頭端外側背部的網狀結構的廣大區域都可使外周血管收縮、血壓上升,這區域稱為加壓區;刺激延髓尾端內側腹部網狀結構時,出現心搏減慢、血管舒張、血壓下降,此結構稱為減壓區。這兩個區域之間在功能上有協調關系,並保持著適度的緊張性活動等。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神經解剖方面,利用辣根過氧化酶法、熒光組織化學、電子顯微鏡、放射自顯影等技術,對瞭解心血管中樞的形態結構、神經核團的相互聯系提供瞭豐富資料,結合電生理技術和電子計算機的應用,進一步闡明瞭心血管中樞的功能及其結構基礎。②加壓中樞。一些具有使血壓升高功能的神經元,分佈在下丘腦(後部)、中腦、腦橋、延髓網狀結構近中軸部分。延髓網狀結構中屬加壓區的神經核有巨細胞網狀核,外側網狀核。它們通過網狀脊髓束下行纖維至脊髓胸1~腰3灰質側角,發出交感縮血管纖維。靜息情況下其節前纖維每秒鐘發放1~2次沖動,使小動脈血管平滑肌保持一定緊張度,維持瞭外周阻力。加壓區的興奮常引起全身性加壓反應。③心加速中樞。加壓區中控制心臟活動的神經集團,也分佈在延髓網狀結構內。通過網狀脊髓束與上胸段T1~5,6脊髓灰質側角發生聯系,再支配心臟的竇房結、心房肌、房室結和心室肌,使心搏加速加強。④減壓中樞。延髓網狀結構中近中線尾部的神經細胞核。延髓的孤束核、旁正中網狀核和中縫核均屬此區。它們接受竇神經等的傳入沖動,再發出第二級纖維作用於腦幹網狀結構中具有縮血管作用的神經核團,如巨細胞核,使後者處於抑制狀態,減少其傳出沖動,從而降低小動脈平滑肌緊張性,出現減壓效應。在減壓反射中並不包括使肌肉內血管舒張的交感膽堿能性舒血管系統的作用,減壓反應純粹是縮血管中樞活動減弱的結果。⑤心抑制中樞。延髓迷走神經的疑核及其周圍的網狀結構。由此發出的迷走神經分佈在心房的竇房結、心房肌、房室結等,有使心搏變慢,心縮力減弱的作用。平時該中樞緊張性較高,經常發放下行沖動,使心搏不致過快,稱為迷走緊張。⑥呼吸中樞。中樞神經系統中調節呼吸運動的神經細胞群。它們分佈在大腦皮質、間腦、腦幹和脊髓等部位,起著不同的作用,但一般認為基本的呼吸中樞在延髓,特別是閂的附近。應用微電極技術可記錄出延髓內與吸氣或呼氣同步活動的相對集中成群的吸氣和呼氣神經元。左右兩側對稱存在的呼吸中樞上界,相當於面神經核水平,下界延伸至閂附近的延髓網狀結構內。其中吸氣中樞靠近延髓網狀結構腹內側,而呼氣中樞位於背側網狀結構內;這兩組神經元的分佈僅在其中樞部位相對集中,大部分則是交錯存在,很難從解剖上截然劃分。延髓與呼吸有關的神經元可分為兩組,即腹側呼吸組和背側呼吸組。

  延髓對肌緊張的調節 延髓中央的網狀結構控制著肌緊張,在保持姿勢中有重要作用。根據對肌緊張的作用,可將腦幹網狀結構劃分為易化區和抑制區。易化區范圍較大,分佈在廣大腦幹的中央區域,延髓網狀結構背外側部僅占其中一小部分。抑制區范圍較小,位於延髓尾側網狀結構的腹內側部分。延髓通過網狀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直接控制脊髓前角α運動神經元,也可間接通過γ環路來調節α運動神經元的活動水平以維持肌緊張。平時易化區和抑制區的活動處於相對平衡狀態,使肌緊張不致過高或過低。

  參與覺醒和睡眠活動 延髓除瞭有下行沖動來控制肌肉緊張和姿勢外,它的頭端部分是網狀結構上行激活系統的一部分,它彌散性地向皮質投射以保持機體處於覺醒狀態。延髓和腦橋下部的低位腦幹中還存在著一種對抗頭端網狀結構上升激活系統的中樞,它們的活動可以引起睡眠和腦電同步化,被稱為網狀結構上行抑制系統,它與上升激活系統統一協調地控制著睡眠與覺醒。

  延髓對自主性和內臟活動的影響 ①對唾液分泌的調節。延髓中的上、下涎核分別控制著頜下腺、舌下腺和腮腺的分泌。②對消化道運動及分泌的調節。延髓通過迷走神經背核的傳出纖維支配食道、胃腸道的平滑肌並調節其運動;迷走神經也影響著胰腺、肝和小腸的消化液分泌;延髓背外側網狀結構中有嘔吐中樞;在迷走神經背核附近的網狀結構中有吞咽中樞。延髓調節有關的自主性神經系統功能活動過程,是與下丘腦、大腦邊緣系統密切聯系的,是完整的機體調節系統中的一個功能組成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