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魏間文學傢,建安七子之一。字偉長,北海(今山東昌樂附近)人。少年勤學,潛心典籍。窮處陋巷,不隨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軍師祭酒掾屬,又轉五官將文學。徐幹以“清玄體道”著稱。創作方面以詩、賦、文見長。詩今存3篇,都是五言詩。《室思》為擬思婦詞,寫丈夫遠行後妻子在傢的憂愁鬱結情緒:“端坐而無為,仿佛君容光”,“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答劉楨》以渾樸的詩句,表現瞭他與劉楨的的誠篤友情。在辭賦方面名聲頗高,《玄猿賦》、《漏卮賦》、《橘賦》(以上皆佚)、《圓扇賦》等,曾被曹丕評為“雖張(衡)、蔡(邕)不過也”(《典論·論文》);劉勰也曾把他與王粲一起作為魏之“賦首”而加標舉(《文心雕龍·詮賦》)。徐幹的文,主要有《中論》一書。此書寫作主旨是“常欲損世之有馀、益俗之不足,見辭人美麗之文並時而作,曾無闡弘大義、敷散道教、上求聖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者,故廢詩、賦、頌、銘、贊之文,著《中論》之書二十二篇”(《中論序》)。其思想傾向,大體上遵奉儒傢旨趣,多祖述先王、孔、孟之言,同時,也受道傢、法傢的某些影響。《中論》中的《民數》一文是中國最早的專論人口的文章。文中論述瞭國傢掌握人口數字的重要性,主張把人口納入一定的制度加以管理,從而鞏固統治、安定社會、打擊犯罪。《中論》對時弊有所針砭,不過作者持論比較中庸謹慎,所以較少鋒芒。徐幹作品,《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5卷,已佚。今存輯本《徐偉長集》6卷,收入《匯刻建安七子集》中。《中論》2卷,《四部叢刊》有影印明嘉靖乙醜青州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