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949年後編寫的反映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以及採用民間傳統和神話寓言等編寫的戲曲作品。歷史題材從來是中國戲曲創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劇作者總是從各自的歷史觀出發,在民間傳說、演義、故事以及正史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與虛構,以適應舞臺演出。宋元以來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三國、隋唐、水滸等歷史故事劇,數量很多。古代和近代的戲曲作傢和演員,往往借用歷史題材,抒發情懷,寄託政治抱負,以古鑒今或借古喻今,如元代的《漢宮秋》、《趙氏孤兒》,明代的《浣紗記》<《寶劍記》,清代的《長生殿》,近代汪笑儂的《黨人碑》,以及20世紀30年代梅蘭芳演出的《抗金兵》,程硯秋演出的《荒山淚》(圖1),周信芳演出的《徽欽二帝》、《洪承疇》等,在當時都產生過一定的積極作用,有些並成為戲曲史上的名作,傳唱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編寫新的歷史劇,是擺在戲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新課題。在如何準確地評價歷史人物,正確地反映歷史真實,克服反歷史主義偏向,做到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相結合,歷史劇的“古為今用”等方面,從理論到實踐都進行過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圖1 程硯秋在京劇《荒山淚》中飾張慧珠

  新編歷史故事戲要求劇作者善於甄別、分析、運用有關的史料或傳說,同時又必須合情合理地發揮藝術想象,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還要盡可能地調動戲曲舞臺藝術的各種手段,施展演員的藝術特長,做到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和諧、統一。早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戲曲工作者編演的《逼上梁山》(圖2)、《三打祝傢莊》、《江漢漁歌》、《九件衣》等,就已從不同角度作出瞭有益的嘗試。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新編歷史故事戲的創作,取得瞭新的成績,其中影響較大的作品有京劇《曹操與楊修》、《徐九經升官記》、《強項令》,川劇《夫妻橋》,莆仙戲《新亭淚》、《秋風辭》,越劇《五女拜壽》,粵劇《關漢卿》,黔劇《奢香夫人》等。

圖2 羅品超在粵劇《逼上梁山》中飾林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