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三大海港之一,路易斯安那州最大城市。位於州東南部,密西西比河畔,距河口170多千米,北臨龐恰特雷恩湖。市區面積468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積占47.7%;人口48.47萬(2000),其中黑人占2/3以上。大都市區人口133.77萬(2000),占全州人口的30%。

圖1 新奧爾良俯瞰瞰

  流經市區的密西西比河呈新月形彎曲,故有“新月城”的別名。地處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水道縱橫,地勢低窪,平均海拔3.4米,有不少地方低於海平面。沿河築有200多千米長的防洪堤壩,由泵站組成的排水系統,通過泄水道分水引入龐恰特雷恩湖。亞熱帶濕潤氣候,7月平均氣溫27.7℃,1月平均氣溫10.7℃,平均年降水量1 570毫米,夏季多暴雨。城市鄰近地區石油、天然氣、硫磺、鹽礦豐富,盛產木材和棉花、甘蔗、稻米等。

  原為印第安人居留地。1682年法國探險傢溯密西西比河航行至此。1718年始建。1722年成為法屬大路易斯安那首府。1762年後歸屬西班牙。1800年復歸法國。1803年隨同法屬大路易斯安那賣給美國。1805年設市。19世紀上半葉成為重要棉花輸出港和黑奴貿易中心,城市發展較快,曾兩度為路易斯安那州首府。1940年人口已逾10萬,居全國第四位。19世紀中葉後,由於鐵路運輸的競爭,黃熱病流行以及南北戰爭等因素,城市發展停滯。19世紀末,開始重建和復興。隨著周圍農業發展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巴拿馬運河的通航,以及航道整治、運河開鑿、防洪排水等一系列工程相繼完成,促進瞭工商業和港口貿易的繁榮。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城區向西、向北擴展,人口漸增。20世紀60~70年代實施大規模市政建設規劃,迅速發展成為現代化港市。

  運輸和貿易是城市的主要職能。是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出海門戶,與中、南美洲貿易聯系密切。港區主要分佈於密西西比河和通往龐恰特雷恩湖的運河沿岸,入港航道水深9~12米,裝卸設施優良。1963年建成密西西比河直通墨西哥的水道,使港口的入海距離縮短60多千米。20世紀80年代港口貨物吞吐量曾居全國各港之首,2000年為9 077萬噸,僅次於休斯敦和紐約港。每年進港遠洋貨輪約5 000艘,內河駁船5萬艘。輸出谷物、大豆、棉花、石化產品、硫磺等,輸入糖、咖啡、可可、香蕉、鋁土礦等。多條鐵路幹線的交會點,水陸聯運方便,建有巨大的聯合客運站。多座大橋跨越密西西比河兩岸。龐恰特雷恩湖雙跨大橋長39千米,溝通市區與湖北岸的聯系。城西設國際機場,東北部湖濱有一國內機場。

  美國南方主要工業城市之一,擁有800多傢工廠企業。在豐富的農業和礦產資源基礎上,建立紡織、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煉油、石油化工等工業部門;全國重要的造船和宇航工業基地,阿馮爾達船廠和生產火箭、宇航設備的米喬德裝配廠是最大的企業。旅遊業興盛,加之近年興起的博彩業,已成為城市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文化教育事業發達。市內博物館眾多,如新奧爾良藝術博物館、路易斯安那州立博物館等。有新奧爾良大學、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新奧爾良分校、圖萊恩大學等10餘所高等院校,也是重要醫學教育和醫療中心。坐落在新市區的路易斯安那超級圓頂體育館,高83米,可容納7.7萬名觀眾。富音樂傳統,為爵士樂的誕生地,多音樂團體和劇場、音樂廳等。克裡奧爾式菜肴聞名世界。一年一度具有濃鬱法國風情的狂歡節始自聖誕節後,盛況空前,直到2~3月間的“肥美的星期二”達到高潮,吸引數以百萬計的國內外遊客。

圖2 新奧爾良老式房屋

  市中心區主要在密西西比河東岸。老城“法國區”具有歐洲古城風貌。以傑克遜廣場為中心,保留著許多早期法國、西班牙式建築,如聖路易斯教堂、西班牙時期的市政廳和法院(現為博物館)、烏蘇萊修道院、法國市場以及古老的公寓住宅等。西南部是花園區,街道狹窄,波旁街的夜總會和羅亞爾街的古董店頗為著名。“法國區”以西是新城行政和商業區,州、市主要行政辦公機構組成市政中心建築群。運河大街和聖查爾斯大街是新城最繁華的商業街;普伊德拉斯大街兩側,高層建築林立,有許多銀行、辦公大樓和旅館。住宅區主要分佈在市中心區西、北、東部,並向郊區伸展。龐恰特雷恩湖區為遊覽勝地。

  2005年8月底9月初遭受1935年以來最大的卡特裡娜颶風襲擊,颶風和洪水給新奧爾良帶來瞭毀滅性的災難,城市的重建工作面臨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