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詩人。原名伊戈爾·瓦西裏耶維奇·洛塔列夫。生於聖彼德堡一軍官傢庭,卒於塔林。曾就讀於諾夫哥羅德契列波維茨實科中學。1903年開始發表作品。1911年在聖彼德堡創立自我未來主義,是這個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後來一度與立體未來派的V.V.馬雅可夫斯基等人合作。早期主要詩集有:《思想的閃光》(1908)、《沸騰的高腳杯》(1913)、《金豎琴》(1914)、《鳳梨香檳》(1915)、《王蓮》(1915)等。他的詩作韻味強,富於抒情性和和音樂性,受到M.高爾基、V.Ya.勃留索夫等人的好評。不過,在他的詩歌裡,動蕩時代的人格分裂特點表現得比較突出,美學思想常常處於矛盾狀態,時而宣揚個人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和妄自尊大;時而又表現出關心他人,幻想人類有博愛精神;有時甚至調和矛盾、抹殺事物的是非界限,如《香檳波洛涅茲舞》(1912)等。但他也有許多優秀詩作,如《不要嫉妒朋友》(1909)、《春天》(1911)、《這一切都是為瞭孩子》(1913)等,宣傳積極健康的思想。十月革命期間他住在愛沙尼亞的別墅裡,1919年愛沙尼亞脫離瞭俄羅斯,他也隨之脫離瞭祖國,但他從不承認自己是僑民。1940年愛沙尼亞重新加入蘇聯,他表示歡迎,自己也隨之回到瞭祖國的懷抱。在國外時他繼續讀寫瞭許多頌揚俄羅斯、緬懷祖國的作品,同時也流露出某種悲愁和思鄉的情調,主要有詩集《韋爾韋納》(1920)、《夜鶯》(1923)及詩體長篇小說《感情教堂之鐘》(192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