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語言學傢。生於聖彼德堡,卒於莫斯科。1903年畢業於彼得堡大學,在校期間,曾受到J.N.博杜恩·德·庫爾德內的指導。1916~1941年任彼得格勒大學(今聖彼德堡大學)教授。1943年起任蘇聯科學院院士,在科學院工作。

  謝爾巴對語言的一般理論、普通語音學、實驗語音學、語法學、詞匯學、詞典學以及外語教學法等均有研究。他認為語言現象有三重性,應分為言語活動(說話和理解的過程)、語言材料(說出的和理解的全部材料)和語言系統,而語言學的任務是再現語言系統。他把語法學分為消極的和積極的,認為前者從形式出發研究語言結構要素的功能和意義,後者則應該教會人們用這些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在詞法學方面,1928年他第一個提出,俄語中除傳統的10個詞類外,還有一類“狀態詞”。

  作為列寧格勒音位學派的創始人,謝爾巴是音系學的奠基人之一。他早期的觀點見於《俄語元音的音質與音長》(1912),後期觀點反映在《法語語音學》(1937)和蘇聯科學院《俄語語法》第1卷(1952)中。他認為音位是語言中能夠區別詞與詞形的音型。他強調,不同的音有可能歸並為一個音位,但相同的音不能分屬於不同的音位。

  謝爾巴的其他主要著作有《論俄語中的詞類》(1928)、《詞典學原理初探》(1940)和《論語言現象的三重性與語言學中的實驗》(193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