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教育傢、作曲傢。字思鶴,又字雪明。原籍廣東香山(今中山)。生於香山縣,卒於上海。幼年在澳門開始接觸西洋音樂。1899年就讀於廣州時敏學堂。1901年留學日本,先後就學於東京高等師範學校附屬中學、東京音樂學校及東京帝國大學哲學科,攻讀教育學,並學鋼琴、聲樂。1906年加入同盟會。1910年回國。中華民國時,曾任南京臨時大總統府秘書。1912年10月,留學德國,就讀於萊比錫大學及萊比錫音樂學院。1916年以論文《中國古代樂器考考》(原名為《十七世紀以前中國樂隊的歷史性的探索》)獲萊比錫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0年春回國,任教育部編審員,並與楊仲子等為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院創立音樂體育專修科,任科主任(後音樂體育分科,任音樂科主任)。翌年,應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學講師,並擔任學校音樂研究會導師;經他建議,音樂研究會於1922年底改為音樂傳習所,他任教務主任,並組織瞭管弦樂隊,自任指揮。1923年兼任國立北京藝術專門學校(後改為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主任。1927年學校停辦,他到上海,在蔡元培支持下籌建國立音樂院,先後任音樂院教授兼教務主任、代院長。1929年9月,音樂院改組為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他擔任校長至病逝。

  蕭友梅畢生堅持不懈地致力於發展中國音樂教育事業。他認為中國近代音樂文化落後的原因之一,在於沒有設立真正音樂教育機關。為此,他力主學習西洋音樂發展的經驗,並具體著手創建專業音樂院校,直接參加教學活動,還編寫瞭許多教材。如《初級中學樂理教科書》(6冊,1924~1925)、《新學制唱歌教科書》(3冊,1924~1925)、《風琴教科書》(1924)、《鋼琴教科書》(1925)、《小提琴教科書》(1927)、《和聲學》(1927)、《普通樂學》(1928)等。此外,還發表瞭50餘篇音樂論文,其中較為重要的有:《中西音樂的比較研究》(1920)、《古今中西音階概說》(1930)、《中國歷代音樂沿革概略》(1931)、《最近一千年來西樂發展之顯著事實與我國舊樂不振之原因》(1934)、《復興國樂我見》(1939)等。

  蕭友梅也是中國近代較早從事專業音樂創作的作曲傢。在德國留學時,他已創作瞭弦樂四重奏《小夜曲》和鋼琴曲《哀悼引》等。回國以後又創作有《別校辭》和《春江花月夜》等近百首歌曲和兩部大型合唱曲,以及大提琴曲《秋思》和管弦樂曲《新霓裳羽衣舞》(1923年以鋼琴曲形式出版)等。這些不同體裁的創作,在中國都屬開創性的嘗試。他於1920年所作《卿雲歌》,成為辛亥革命後中國政府頒佈的第一首國歌。他的歌曲作品多數為描寫自然景物和表現學生生活,其中一些透露出對當時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祖國山河殘破的悲憤感情,如《問》、《新雪》、《國土》、《南飛之雁語》等。其中《問》的音樂淳樸親切,曾被廣泛傳唱。還有一些則同當時的反帝愛國鬥爭有直接聯系,如《五四紀念愛國歌》(1924)、《國恥》和《國民革命歌》(1928)以及《從軍歌》(1931)等。歌曲除部分散見於報刊外,多數收入《今樂初集》(1922)、《新歌初集》(1923)和《新學制唱歌教科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