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學傢。字覺明。湖南漵浦人,土傢族。卒於北京。1924年畢業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即後來的東南大學),入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任編輯,先後譯出卡特《中國印刷術之發明及其西傳》若幹章、《印度現代史》等外文著作,寫成《龜茲蘇祗婆琵琶七調考原》、《唐代刊書考》以及結合實地考察的《攝山佛教石刻小記》等論文。1930年轉任北平圖書館編纂委員會委員,利用館藏豐富文獻,著重於敦煌俗文學寫卷和中西文化交流等領域的研究,完成《唐代長安安與西域文明》(1933年刊於《燕京學報》專號),奠定其在學術界的地位,從此在中西交通、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卓然成傢。翌年刊出《中西交通史》,受北京大學歷史系之聘,講授《明清之際西學東漸史》。1935年秋赴歐洲,先在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工作,抄錄中西交通史上的重要資料。1936年秋轉赴倫敦,在不列顛博物館東方部檢閱敦煌寫卷、漢籍及俗文學等寫卷,抄錄與來華耶穌會士和太平天國有關的重要文獻。1937年末訪問巴黎、柏林、慕尼黑等地科學院、博物館,考察各處竊自中國西北地區的壁畫、寫卷等藏品。在巴黎期間,著重研究法國國立圖書館收藏的敦煌寫卷,抄錄明清之際來華耶穌會士有關文獻等。1938年秋,攜帶數百萬字資料返國。返國後,先在遷到廣西宜山的浙江大學史地系任教,不久轉任昆明西南聯大歷史系教授兼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導師。1941年,中央研究院組織西北史地考察團,歷史考古組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博物院與北京大學聯合組成,向達代表北京大學於1942年春經河西走廊到達敦煌,考察莫高窟(千佛洞)、萬佛峽等。其間,針對某些名流隨意剝離洞窟壁畫的行為,發表《論敦煌千佛洞的管理研究及其連帶的幾個問題》,提出將千佛洞收歸國有,由學術機關進行管理,開展研究工作等建議。這一建議對促進“敦煌藝術研究所”的設立起瞭重要作用。1943年7月至1944年,向達作為西北科學考察團歷史考古組組長,再赴河西。他兩到敦煌,除對敦煌地區諸石窟留下瞭重要記述外,還寫成多篇有關敦煌和西域考古方面的論文,後來陸續發表《西征小記》、《莫高榆林雜考》、《兩關雜考》、《羅叔言〈補唐書張義潮傳〉補正》、《記敦煌石室出晉天福十年寫本壽昌縣地境》等,開拓出考古、美術史、歷史、文獻等多學科綜合研究敦煌的新路。1949年後,任北京大學教授、圖書館館長,中國科學院歷史所第二所副所長兼學部委員,《歷史研究》及《考古學報》編委等職。1957年被劃為“右派”,受到不公正待遇,仍勤奮工作。1959年以後刊出瞭一系列中外交通史資料,並發表有關中西交通、南海交通、敦煌學方面論文多篇,出版瞭傾註多年心血的《蠻書校註》。“文化大革命”中備受折磨凌辱,含冤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