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別行政區。簡稱香港。又稱香江香海。位於中國南部,南海之濱,珠江口東側,深圳市之南。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西隔伶仃洋與澳門相望,距廣州市約130千米。地處世界航道要衝,中國進出南海門戶,遠東自由港,亞洲和太平洋地區貿易、航運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之一。面積1 104平方千米。特別行政區政府駐香港島中西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現有的經濟、法律和社會制度最少保持50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事務屬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高度自治。

行政區劃

  香港特別行政區設中西區、東區、九龍城區、觀塘區、南區、深水埗區、灣仔區、黃大仙區、油尖旺區、離島區、葵青區、北區、西貢區、沙田區、屯門區、大埔區、荃灣區、元朗區18個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有關規定,以上各區隻設立非政權性地區組織。

人口和民族

  2010年年底,香港人口710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6 429人。地少人多,80%的人口集中於背山面海的狹長地帶,人口密度極高。98%的居民為中國同胞,以廣東籍居多。居於香港的外籍人士主要來自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加拿大等國。香港是世界平均人口壽命最長的地區之一。

建制沿革

  香港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已有使用新石器和陶器的中國先民在此居住。秦屬南海郡番禺縣。晉屬寶安縣。唐屬東莞縣,中國軍隊已駐守於此並在海上巡視。從宋至明,中國內地居民遷居香港者日眾。明末清初,香港島上的香港村已成為廣東省東莞等地所產沉香的出口要地。明、清香港歸廣東省新安縣(今深圳市)管轄。1842年英國殖民者強迫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侵占香港島。1860年再次迫使清政府簽訂《中英北京條約》,割去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的部分(即九龍)。1898年又迫使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租借九龍半島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新界”(內九龍城管轄權仍屬中國),租期99年。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香港問題,經過中英兩國政府的反復談判得到瞭圓滿解決。1982年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中英雙方同意通過外交途徑進行有關香港前途問題的談判。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政府正式簽署《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1985年5月27日兩國政府在北京交換批準書,聯合聲明立即生效。中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英國政府在同日將香港交還中國。

自然狀況

  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南臨南海,有得天獨厚的漁業生產環境。

  地質和地貌 香港地區覆蓋著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巖層,為大陸地層和山脈的延伸部分,82%以上的地區為海拔50米以上的山地丘陵。經過燕山運動、喜馬拉雅運動等不斷抬升。到瞭第四紀經歷崩積、沖積、海積等地質過程,形成瞭局部低平地和濱海灘地,占17%左右。九龍和新界地勢大體為中高周低,以957米的大帽山(又稱大霧山)為起點,構成東北—西南向華夏式山脈向各方延伸,直至海面。分水嶺由一系列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脊構成,直至大嶼山(島上的鳳凰山海拔934米)。網井半島東部為寬闊的低地,形成青山谷地、元朗平原和石崗平原。平地農業較發達。大埔海和赤門海峽以南,海拔600米以上。西貢半島降低至300~200米。香港島是一個陡峭的巖島,以東西走向的丘陵為主,南北窄,地勢高峻,最高峰扯旗山海拔552米。北部維多利亞灣沿岸有一條狹長的低平地。街道、馬路隨地形和等高線而建,蜿蜒於綠樹叢中,景色優美。香港島和與之隔海對峙的九龍半島南端是香港的中心地帶。香港地區擁有大小島嶼230多個,海岸線綿長曲折(其中巖岸占70%以上),多海灣、岬角、半島和島嶼。在眾多島嶼中,以

大嶼山為最大,約為香港島的2倍。土壤多為山地紅壤。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茂盛,景致優美。礦藏有鐵、鉬、鉛、建築石料等。

圖1 香港特別行政區鳥瞰

  氣候和水文 香港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每年10月至翌年4月多東北風,幹燥寒冷;5~9月多西南風,炎熱潮濕。年平均氣溫22℃。7月和8月為最熱月,平均氣溫26~31℃;2月為最冷月,平均氣溫13~17℃。最高氣溫36.1℃,最低氣溫0.0℃。平均年降水量2 214.3毫米,多雨年份可超過3 000毫米。夏秋常受臺風侵襲。最高風速259千米/時。

  香港地區既無高大山體以涵養水源,又無廣大平原供河流發育,且幹濕季明顯,雨量分配不均,時而山洪暴發,時而幹涸,表現為河溪短小,呈放射狀,水量不穩定。有發源於大帽山的城門河和源於大埔高地的石上河等。新界與深圳邊境的深圳河是最主要河流,長37千米,幹流16千米,年平均流量12.1米3/秒。香港地區一遇降水減少,居民生活用水相當緊張。為滿足香港地區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用水需要,1961年起修建廣東東江引水工程,將東江水源源不斷引進香港,1985年又完成瞭深圳水庫擴建工程,基本解決瞭城市用水問題。

經濟概況

  香港100多年的經濟是基於優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天然良港和免稅自由貿易而發展起來的。經歷瞭1841~1945年從開埠到轉口港形成時期,1946~1950年經濟恢復時期,1951~1970年從轉口貿易到“工業貿易”過渡時期。20世紀70年代以後工業生產從低檔、勞動密集型,向高檔技術密集型轉變,經濟高度發展。90年代末,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香港經濟出現衰退,處於低潮。21世紀初,香港經濟開始恢復,走向穩定發展。進出口貿易增長迅速,旅遊業旺盛,航運業表現優異,金融市場平穩,財政狀況穩健。香港保持瞭國際尤其是亞太地區的貿易、金融、交通、旅遊中心及亞洲會議中心的地位。經濟結構以貿易為基礎,制造業、金融、房地產、旅遊等多元化發展。香港奉行自由貿易。擁有自由開放的投資制度,不設貿易屏障,對外來投資者一視同仁,資金流動完全自由,法治體制歷史悠久,規章條文透明度高,稅率低而明確,是全球輸出服裝、鐘表、玩具、電腦、遊戲機、電子等輕工業產品的主要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以來,香港生產總值平均每年的增長速度超過瞭世界經濟平均增長速度。2007年香港按人口平均計算的本地生產總值是20年前的兩倍多,為227 008港元。

  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貿易腹地,2001~2007年,內地和香港貿易一直占香港整體貿易的較大比重。內地也是香港轉口貨物的最大市場和最主要來源地,香港約有90%的轉口貨物是來自內地或以內地為目的地。香港是內地,特別是華南的主要服務中心,為內地提供多元化的金融和其他商業支援服務,如金融、財經、保險、運輸、會計和業務推廣等。截至2007年,香港公司是內地最大的外來投資者,累積投資額超過2 290.8億美元,超過10萬傢香港公司在內地進行采購。香港約有23.7萬人在內地工作,主要受雇於管理及培訓職位。另一方面,內地也是香港經濟主要的投資者,內地有2 000多傢企業在香港經營業務,總投資額達1 430億美元,是香港最大外來直接投資者之一。香港是進入內地經商和旅遊的大門,客輪、航班、列車等穿梭內地和香港兩地。

圖3 遠眺淺水灣

  工業 以制造業為重點,包括紡織、服裝、塑料、電子、食品、飲料、皮革、制鞋、木材、傢具、造紙、機械、鐘表、交通工具、光學制品及非金屬礦產品加工等。重工業主要有普通機械、造船、修船、鋼鐵和水泥等,但所占比重很小。工業所需原料和燃料全依賴進口。工業原料主要從日本和中國大陸進口,加工後的工業產品以海外為市場,約90%出口,主要銷往美國和西歐等地。

圖2 紫荊花廣場

  農業 20世紀中期以前,香港以耕種為生者甚眾,農村遍佈新界和大嶼山等地區,農業以水果、蔬菜、花卉和禽畜飼養業為主。農田、菜地、花圃多集中於新界元朗周圍地區。但隨工業發展,農田被大量占用,耕地已不及全港土地面積的1/10,農民和漁民則不及總人口的1%。2005年農地和魚塘約占73平方千米。境內約有2 800個農場,農場總生產面積951公頃。蔬菜種植及禽畜業逐漸取代瞭傳統的稻米生產。通過應用高科技精耕細作,生產優質鮮活食品。園藝作物以十字花科、菊科和多種水生蔬菜為主,還有劍蘭、百合和菊等。肉豬生產在牲畜業中占有主導地位,而傢禽業則以生產肉雞、乳鴿和鵪鶉為主。牧場數目下降但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海洋捕撈產量猛增。長沙灣批發市場是亞洲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之一,占地95 000平方米。糧食、生豬、菜牛、雞、鴨、鵝和塘魚等鮮活產品長期以來主要靠內地提供,或者進口。

  交通運輸 香港的海陸空交通都很發達。粵港之間陸上客貨運輸主要靠廣九鐵路,次為文錦渡、沙頭角和落馬洲汽車通道。廣州—香港—澳門高速公路全長267千米,從香港九龍經廣州往澳門隻需2個多小時。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之間建有可通汽車的多條海底隧道。香港的城市交通也相當發達,地面公共交通、架空道路與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陸續興建的11條地鐵線,組成瞭香港完整的立體化交通。

  香港國際機場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機場之一。全球各大航空公司都有航班飛往香港。每周有超過3 340架次定期客運及373架次貨運航班從香港飛往全球約130個城市。從機場前往市區最方便快捷的方法為乘搭機場快線,隻需23分鐘便可到達中環。香港以其優良的港口而聞名於世(見香港港)。其中以外運和集裝箱碼頭為主的維多利亞港,是全球最繁忙海港。港澳碼頭和客運碼頭,溝通香港與澳門、廣州及內地20多個港口的客貨航運,以港澳航線最為繁忙,多為快速客運。通過廣九和京九鐵路可同內地各地相連。

文教科技

  香港是東西方文化的交會地。中文和英文同屬香港的法定語言。政府機關、法律界和商界等均廣泛使用英文。香港不乏受過良好教育且精通雙語甚或三語(即英語、廣東話和普通話)的專才,這對於在香港經營或與內地、臺灣有貿易往來的企業更為重要。

  教育是公共開支中的最大項目,預算開支約占政府開支總額的1/5。政府設有學生資助計劃,使學生不會因財政問題而失去受教育的機會。香港提供九年免費普及基礎教育。凡年齡6~15歲的兒童,均可免費入學。由2002—2003學年開始,政府推行一項措施,使所有修畢中學三年,並有能力及有志升學的學生均獲分配資助中四學位或職業訓練課程名額。在有關的年齡組別中,約有30%能夠接受高等教育。香港的中學課程分文法、工業和職業先修三大類。香港有11所頒授學位的高等教育院校,包括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嶺南學院、香港教育學院、香港樹仁學院和香港演藝學院等。

  香港是世界主要的印刷及出版中心,約有4 800傢印刷公司和200多傢出版社。香港的公立圖書館經常躋身世界最高讀者數目的行列。

  康樂文化為香港市民提供豐富的生活。政府的目標是創造一個理想的環境,鼓勵自由創作,促進藝術多元化發展,讓體育成績更加超卓,使康樂活動更為普及。同時辦各類型的文化康樂活動,包括香港藝術節、香港國際電影節、國際綜藝合傢歡、秋季專題藝術節、燈飾大匯和花卉展覽。

名勝古跡

  香港具有眾多的亞熱帶風光景觀。從香港島的太平山頂,可鳥瞰維多利亞港及兩岸的城市風光。名勝主要有“香火最旺處”的黃大仙祠,號稱九龍半島“市肺”的九龍公園,世界最大展覽館之一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露天釋迦牟尼青銅像天壇大佛,最古老的西式建築茶具博物館,香港最大的戶外公園維多利亞公園,以及青馬大橋、海洋公園。這裡有亞洲最高的瞭望臺,建於200米的山坡上,塔高7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