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於各民族文學藝術中的基本的文藝創作方法和19世紀30年代以後在歐美國傢文學藝術創作中占主導地位的美學主張或流派。

  對現實主義的理論探討,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模仿”說。亞裡斯多德在《詩學》中就已指出存在三種不同的模仿現實的方式,第一種便是“按照事物本來的樣子去模仿”。他不僅肯定藝術的真實性,而且指出藝術所模仿的現實應當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即揭示它的內在本質和規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文藝傢如L.B.阿爾貝貝蒂和達·芬奇,堅持並發展瞭“藝術模仿自然”的觀點。一方面要求藝術忠實地模仿自然,另一方面又不滿足於被動地模仿自然,要求按照自然規律來進行創造,將生活素材理想化或典型化。18世紀啟蒙運動的代表D.狄德羅和G.E.萊辛堅持文藝的現實基礎,肯定美與真的統一,強調藝術既要反映自然又要超越自然的辯證關系。但“現實主義”一詞的提出卻始於18世紀末。J.C.F.von席勒首次在文學領域使用這一概念,作為“理想主義”的對立面。J.W.von歌德主張詩應該從客觀世界出發進行創作。此後,俄國文藝理論傢V.G.別林斯基肯定瞭現實主義“更符合我們時代的精神和需要”,N.G.車爾尼雪夫斯基提出瞭“美是生活”的論斷,而N.A.杜勃羅留波夫則創立瞭“現實的批評”原則。

  現實主義最早盛行於法國,並在1850年前後才有瞭以“現實主義”命名的文藝流派,法國畫傢G.庫爾貝和小說傢尚弗勒裡等人初次用這個詞來稱呼當時的“新型”文藝。此外,杜朗蒂等人創辦瞭一個名為《現實主義》的刊物(1856~1857),發表瞭庫爾貝的宣言,主張作傢應“不美化現實”,如實描寫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現實主義是作為浪漫主義的對立面而登上歷史舞臺的,這一文藝思潮的更迭,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19世紀三四十年代在西歐主要國傢,資本主義最終戰勝瞭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矛盾和各種社會弊病開始顯露並日益激化。此外,19世紀自然科學發展、唯物主義在反對宗教和與唯心主義鬥爭中的勝利,以及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廣泛傳播,也促使人們打破傳統的觀念和幻想,轉而用比較客觀的眼光來觀察世界,研究社會現實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人主張繼承和發揚文藝復興,特別是啟蒙時期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冷靜地觀察和評價資產階級統治帶來的種種弊病和矛盾,如實、客觀地描寫資本主義社會的日常生活,從剖析人物性格和社會環境的相互關系入手,來揭示造成種種社會罪惡和弊病的根源。

  19世紀現實主義文藝的基本特征是:①作傢們主張如實地反映現實,客觀地描繪現實生活的畫面。他們的社會理想和道德立場往往是通過對歷史和生活的具體、真實的描繪而自然流露出來的。這種描寫的歷史具體性和客觀性正是現實主義文藝的基本特征之一。由於資產階級的樂觀幻想開始破滅,作傢們更專註於冷靜地觀察和研究社會現實,力求把社會黑暗現象如實地揭露出來,這就使他們特別註重細節描寫的真實性,甚至要求文學具有“科學真理的精確性”。②註重在深入細致地觀察、體驗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對客觀事物加以典型化,強調在人物和環境的聯系中塑造典型性格。18世紀以來,歐洲美學思想在文藝的典型問題上越來越強調人物的“個性特征”,反對古典主義的類型說。現實主義作傢認為,人是社會環境的產物,主張從人所處的社會歷史環境和鬥爭情勢中刻畫人物性格,真實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本質特征及其發展趨勢。③現實主義擴大瞭文藝題材的范圍,要求全面地反映客觀現實,特別註重描繪社會的黑暗現象,具有強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作傢們反對浪漫主義逃避現實、偏愛用歷史題材或異域情調來寄托主觀理想的做法,主張文學應描寫社會下層人物和日常生活。④現實主義創造瞭廣泛概括生活的社會小說,擴大瞭小說這一文學體裁的容量,使它成為綜合反映整個時代各階層生活和錯綜復雜的歷史事件的廣闊社會歷史畫面。19世紀社會生產的變革,社會關系的動蕩以及自然科學、歷史科學的發展,使現實主義作傢們比過去各種流派的作傢有更為廣闊的視野,因而在創作中表現出更加深刻和自覺的歷史主義傾向。⑤在藝術技巧方面,現實主義文學繼承和發展瞭18世紀英國小說、法國啟蒙運動文學和俄國諷刺文學的傳統,也借鑒瞭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某些藝術經驗,並對其作瞭革新。在人物刻畫上不但善於通過環境和生活細節的具體描寫來烘托、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註重人物的心理描寫,力求深入細致地揭示人物內心的矛盾變化。這種探索人的復雜內心世界的心理描寫,構成現實主義的一大特色。它的另一個藝術特征是充分運用諷刺的手法,以加強批判和揭露的力量。⑥一般說來,19世紀現實主義作傢大多以人道主義作為創作的思想基礎。他們發揚瞭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理想,要求尊重人的尊嚴,反對資本主義制度對人性的壓抑。他們在作品中譴責社會的黑暗,同情下層人民的悲慘境遇,要求革除社會弊端,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況。正因為如此,在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中,塑造得比較成功的大多是富於揭露性、諷刺性的反面人物,或是作者寄予同情的“小人物”和“多餘的人”的形象。

  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大體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為19世紀30~60年代,是現實主義文學產生、發展時期。這一時期,法國和英國出現瞭H.de巴爾紮克、C.狄更斯,俄國出現瞭以N.V.果戈理為代表的一批“自然派”作傢,在理論上也形成瞭以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為代表的現實主義美學和文藝批評。後期從60年代到20世紀初,西歐現實主義作傢雖然創作瞭一些優秀作品,但批判力量已有所削弱。在俄國,由於反專制農奴制度的人民解放運動的蓬勃開展,現實主義文學繼續發展,出現瞭I.S.屠格涅夫、A.N.奧斯特洛夫斯基、L.N.托爾斯泰、F.M.陀思妥耶夫斯基和A.P.契訶夫等優秀作傢。

  由於各國政治經濟狀況和歷史文化傳統的差異,現實主義文學在歐洲各國的發展也參差不齊並各具特色。

  在法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是斯丹達爾和巴爾紮克。前者的代表作《紅與黑》直接取材於現實生活,描寫封建貴族和日益得勢的資產階級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是法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第一部成熟作品;後者的《人間喜劇》真實地描繪瞭法國社會各階層的生活,塑造瞭資本主義社會形形色色的典型形象,把現實主義文學推向高峰,使它從理論到創作實踐均臻於完善。繼他們之後,又湧現瞭G.福樓拜、G.de莫泊桑、羅曼·羅蘭等傑出的現實主義小說傢。

  英國現實主義文學產生於19世紀三四十年代,至四五十年代達到高潮。以狄更斯、W.M.薩克雷為代表的前期現實主義主要反映工業資產階級興起後的社會生活,描寫日益尖銳的勞資矛盾,揭露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關系以及資產階級的偽善。七八十年代英國進入帝國主義時期以後,陸續出現瞭T.哈代、蕭伯納、J.高爾斯華綏等現實主義作傢。他們運用社會心理小說和社會諷刺喜劇等形式,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道德、宗教和文化作瞭淋漓盡致的揭露與批判。

  德國是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傢,以H.海涅為代表的早期現實主義文學把批判的鋒芒指向君主專制和諸侯割據。普法戰爭以後,隨著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現實主義文學也走向繁榮,出現瞭亨利希·曼和托馬斯·曼等作傢。他們的小說反映瞭德國從自由資本主義走向壟斷資本主義的歷史過程,辛辣地諷刺瞭大資產階級及其幫兇的貪婪無恥。與此同時,在北歐出現瞭H.易卜生等作傢。易卜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劇”尖銳地揭露資本主義虛偽的自由民主以及資產階級的利己主義、市儈主義,達到瞭思想深度和戲劇性的有機統一。

  俄國現實主義文學形成於19世紀30年代,它的批判鋒芒主要針對封建農奴制及其殘餘。A.S.普希金完成瞭俄羅斯文學由浪漫主義向現實主義的過渡,而以果戈理為代表的“自然派”的崛起,使農民、城市貧民、小公務員等“小人物”成為文學描寫的對象。俄國五六十年代的作品,特別是長篇小說,在歐洲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直到七八十年代,俄國現實主義文學仍在深化和發展,托爾斯泰後期的創作、契訶夫和V.G.柯羅連科的作品,表現瞭俄國民主力量變革現實的願望和對“新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