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的道德規範和行動準則。日本武士是以武藝為專業的社會階層,日本封建社會平安時代中期以後統治階級的忠實僕從。又名武者、侍。曾先後建立鐮倉幕府、室町幕府、江戶幕府等武傢政權。明治維新後作為階層不復存在,但其思想體系仍有很大影響。武士最初是一群以射藝為專業的騎兵,被選拔到國衙之中,從事國司之館和政廳的宿直警衛。後來貴族也有自己的護衛傢院的武士。隨著日本封建莊園制的進一步發展,新興的有勢力名主為保護自己利益,開始蓄養武裝與中央朝廷和地方國司相對抗。名主武裝初以血血緣同族為核心,按主從關系將傢仆、下人編成戰鬥集團,而小名主與農民為請求大名主的保護,也自願加入這個集團,主從關系因之逐步擴展,形成勢力強大的武士團。莊園以外的國司領地內也有武士團,甚至有解任國司另組武士團者。10~12世紀,全國有許多政治影響頗大的武士團,突出者有清和源氏、桓武平氏。由於中央兵制解體,地方混亂,地方貴族和天皇朝廷都要借武士團之力保衛自己。在外戚集團與皇室的權力鬥爭中,武士乘機排斥攝關、院廳勢力,控制瞭中央政權。

日本武士畫像

  平清盛借助保元和平治之亂(1156、1159),以武功參與朝政,任太政大臣,在住所六波羅施政,開日本武士執政的先例。不久源賴朝滅平氏,任征夷大將軍,創鐮倉幕府,武傢政權誕生。經室町時代、織豐時代和江戶時代,武傢政權存在近700年。在江戶時代,武士階層形成嚴格的身份等級制度,武傢權力達於頂點。在封建時代,失去主君的武士稱為浪人。明治維新後,一些沒落士族亦稱為浪人。1908年,右翼總頭目頭山滿組織瞭“浪人會”右翼團體。浪人會作為玄洋社別動隊,其成員到中國為侵華搜集情報,稱為“大陸浪人”、“支那浪人”。明治維新後廢除瞭封建的身份等級制度,1872年否定武士身份。此後,武士階層日漸消失。但武士道精神則長期存在,並有巨大影響。

  以主從關系為紐帶的武士團為加強戰鬥力,以忠節、武勇、孝行、廉恥、無欲等要求武士,使之養成絕對服從主君、重言諾、輕生命、勇於戰鬥的性格。對武士的這些要求稱作“弓馬之道”或“生死之道”。此為早期粗糙的武士道。自鐮倉幕府起,這些要求以法規形式成為封建武士必須遵守的封建倫理。江戶幕府成立後,武士受儒學影響,對五倫、五常非常信仰。山鹿素行將這一時期的武士言行與信仰理論化、系統化,定名為“武士道”,武士階級的思想體系全面形成。

  武士道的主要內容是:①強調主從關系中的“忠節”,武士必須無條件絕對效忠主君,為主君堅持節操。一旦有事,以為主君獻身為榮。②強調武勇,以殺伐為榮,勇於為主君賣命殉死,勇於切腹自殺。③強調崇拜日本刀,宣揚刀不見血,不算武士。④強調敬神信佛。武士法規《貞永式目》第一條即規定武士必敬神、保護神社、重視祭祀,平日要“參禪悟道”。⑤強調禮儀。要遵守各項清規戒律,甚至是黑社會式的嚴密紀律。明治維新後,日本軍國主義者以效忠天皇的形式體現武士道精神,在軍內外大力宣揚武士道,使之成為整個社會的倫理觀念。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對外侵略擴張,軍國主義者又將武士道與法西斯相結合,形成現代的法西斯武士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