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學科分類。被佛教接納入理論體系。指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和內明。前四者為世間學問,為各學科共有。唯內明則為佛教理論體系,如在佛教則為佛學。原始佛教以十二部經為內明,古婆羅門教以四吠陀書為內明。大乘佛教以為五明學問都有益於修行者,可以成為悟道的資糧。

  聲明:研究語言和名、句、文身等如何構成的學問。相當於後世所說的語音學、文字學、修辭語法等。義淨說,天竺社會中,男孩6歲起便被要求學習聲明,,這當然指的是婆羅門種姓傢庭。中國唐代沙門智廣所著《悉曇字記》,即是聲明著作。在藏文大藏經中有聲明一類的著作共40餘種。

  工巧明:范圍極廣,農、商、書、營造以至占咒、烹調都屬此列。簡言之,一切技藝都屬工巧學問。

  醫方明:相當於後世的醫學。釋迦牟尼在世時其弟子耆婆就善於醫術。中國古代也從印度接受瞭不少醫學觀念和技術。例如我們以“四大失調”來說疾病,四大就是地水火風四者;又常說“四百四病”,這是概指一切疾病。

  因明:近於今日之邏輯學。古印度的因明初創於正理派。佛教開始是從論辯的需要而接受古因明。到瞭大乘瑜伽行哲學中,因明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最終發展成為組織唯識學說的工具。《瑜伽師地論》已開啟用因明組織佛學的先河,以後的陳那與法稱更是佛教因明的大傢。漢譯經典當中,北魏時的吉迦夜曾譯《方便心論》(472),南朝梁的真諦曾譯《如實論》(550),都是早期因明著作。漢傳因明著作中現存最重要的有陳那的《因明正理門論》和商羯羅主的《因明入正理論》

  內明:即今所說之佛學。泛指佛陀的言教。具體形之於佛教三藏。此學科的目的是為瞭讓修行者通過學習而破二障,離知見,證菩提,渡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