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劇作傢。生於萊茵河畔諾伊維特一資產階級傢庭,卒於法國馬賽。中學畢業後在船上當過司爐,後進大學學醫,在遠洋輪船上當醫生。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作為戰地醫生目睹瞭戰爭的殘酷,思想傾向革命。戰後參加過1918年德國十一月革命和1920年反對“卡普叛亂”的鬥爭。1928年加入德國共產黨。1933年流亡。1941年到蘇聯,在廣播電臺從事反戰宣傳。1945年回到德國。1949~1951年任民主德國駐波蘭大使。他早期的劇本《穆罕默德》(1917)、《這就是你》(1919))、《黑色的太陽》(1921)受表現主義文學思潮的影響,表現對現實的抗議。從以農民戰爭為題材的歷史劇《貧窮的康拉德》(1923)開始離開表現主義。1928年提出“藝術是武器”的美學綱領,為現實鬥爭而創作。《氰化鉀》(1929)、《卡塔羅的水兵》(1930)揭露帝國主義擴軍備戰。《泰揚覺醒瞭》(1930)聲援中國革命。流亡時期是他創作的成熟時期。最有代表性的是享有世界聲譽的《馬門教授》(1935)。劇本的主人公馬門洛克教授是一個對法西斯的猖獗漠不關心,隻專心行醫的猶太醫生。但他作為猶太人受到法西斯迫害,親身的遭遇使他覺醒,毅然挺身鬥爭。這時期的戲劇還有《弗洛裡茨爾多夫》(1935)、《特洛伊木馬記》(1937)、《彼得歸來》(1937)、《博馬舍》(1941)、《愛國者》(1943)等。戰後,他的喜劇《女村長安娜》以歡快、幽默的筆調表現瞭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現實生活。最後一部作品《托馬斯·閔采爾》(1953)通過德國農民戰爭領袖T.閔采爾的故事表現英雄人物和群眾的關系。還寫有一些小說、電影腳本、廣播劇和戲劇理論著作。中國在1959年翻譯出版瞭《沃爾夫戲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