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對日本的泛稱。又稱倭國。初見於《山海經》。《漢書·地理志》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其居民知農桑。男子皆黥面紋身。有大小尊卑之別。其法律,犯法者沒入其妻子,重者滅族。

“漢委奴國王”金印(日本福岡美術館藏)

  《後漢書·倭傳》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倭奴國奉貢朝賀……光武賜以印綬”。1784年在福岡市志賀島葉崎村發現的“漢委奴國王”金印證實瞭此事。說明公元1世紀中,日本北九州一帶已與漢朝交通。

  漢桓帝、靈帝時期(147~189),倭國出現瞭女王卑彌呼治下的邪馬臺國,轄有二十多個小國,並向中國王朝朝貢。

  239年,卑彌呼派遣難升米、都市牛利等經帶方郡出使魏國。魏明帝制詔,稱卑彌呼為“親魏倭王”。曹魏正始年間(240~248),卑彌呼死,國亂,中斷瞭與中國的交往。

  另外,倭又指4~7世紀日本以大和為中心的政治實體或國傢政權。又稱大和政權。政權中心最初在今奈良盆地的三輪山。進入5世紀以後,先後有贊、珍、濟、興、武五人擔任大王,史稱倭五王。倭五王建立瞭較邪馬臺國更為完善的政治、經濟制度,並與中國南朝劉宋建立瞭密切的國交關系。被宋皇帝冊封為“倭(國)王”(《宋書·蠻夷傳》)。6世紀末以後倭國加強瞭對地方的統治。7世紀從中國的冊封關系中脫離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