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體的一類。是受唐、宋古文運動影響而產生的。它的主要特點是一反俳賦、律賦在對偶、用韻方面的限制,而趨於散文化。在謀篇上,它吸收瞭當時古文的章法、氣勢,比起兩漢辭賦,它雖然也有鋪陳的特點,但克服瞭喜歡用僻字和堆砌辭藻的毛病,特別是在內容上,已不像漢賦那樣專事歌功頌德或執著於“以諷喻為宗”。它的缺點是往往流於說理。明代徐師曾說:“文賦尚理,而失於辭,故讀之者無詠歌之遺音,不可以言麗矣。”(《文體明辨·序說》)但也不全是如此。其優秀的代表作如宋代蘇軾的《赤壁賦》、歐陽修的《秋聲賦》等,雖也雜以議論、說理,但熔狀物、抒情、寫景於一爐,形象生動,文字清新,富有詩意。文賦的實質是用古文的語言寫作具有賦體結構(如采用主客問答方式)的韻文,是將賦體古文化的一種變體,主要流行於唐、宋兩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