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學教育傢和化學史學傢。字季梁。原籍浙江黃巖。生於福建閩侯,卒於浙江杭州。1907年考入北京譯學館學習外語。1909年赴美留學,先後就讀於美國庫欣學院和裡海大學,1914年獲裡海大學學士學位。回國後歷任湖南工業專門學校和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化學系主任,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1934年赴美進修,在明尼蘇達大學研究院任研究員,1936年獲該院科學碩士學位。回國後,歷任四川大學教授,浙江大學理化系教授兼系主任、師範學院院院長、理學院代理院長及杭州大學教授等職。中國科學社及其《科學》期刊的創辦人之一,20年代曾任該社董事及《科學》雜志編輯部主任。中國化學會的發起人之一,並任該會首屆常務理事。

  專長分析化學和化學史。1923年分析五銖錢的化學成分時,首先對分析方法的準確度進行瞭開創性研究。1927年關於南京飲水問題的論文,是中國最早的有關水質分析的研究報告。在化學史方面,他是用近代分析實驗方法與歷史考證相結合來研究中國化學史的開拓者,在通過對古錢分析來研究中國古代冶金史方面作出瞭重要貢獻,他發表的《五銖錢化學成分及古代應用鉛、錫、鋅、鑞考》一文,是通過對不同朝代錢幣的分析、化驗,而得出判斷五銖錢年代的科學依據,解決瞭五銖錢的化學成分、鑞的化學成分和中國用鋅的起源等問題。著有《中國古代金屬化學及金丹術》(1955),譯有《定量分析》(上冊,1955),主編高等學校《分析化學》試用教材(上、下冊,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