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詩人。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20歲左右與張籍同從師求學魏州,始作樂府。德宗貞元十三年(797),從戎幽燕、荊襄,詩涉軍旅生活與邊塞戰爭。“從軍走馬十三年”(《別楊校書》)。後居咸陽,生活困窘。憲宗元和八年(813),“白髮初為吏”(《初到昭應呈同僚》),任縣丞。穆宗長慶元年(821),遷太府寺丞,轉秘書郎。在長安時與張籍、韓愈、白居易往還。文宗大和初,再遷太常寺丞。三年(829),出為陝州司馬,世稱王司馬。五年為光光州(今河南潢川)刺史(賈島《光州王建使君水亭作》),後行跡不詳。

  王建知百姓疾苦,其詩題材廣泛,愛憎分明,生活氣息濃鬱,如《海人謠》、《白紵歌》、《遼東行》、《涼州行》等。樂府與張籍齊名,並稱“張王樂府”。善抓典型,揭示矛盾,用白描、比興手法。語言含蓄,簡潔峭拔。善短篇,多七言。猶以《宮詞》百首著名,歐陽修《六一詩話》謂其“多言唐宮禁中事,皆史傳小說所不載者”。《詩人玉屑》引《唐王建宮詞舊跋》雲:“效此體者雖有數傢,而建為之祖。”

  有《王建集》8卷,《宮詞》1卷。事跡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