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臨床運用溫熱藥以治療陽氣不足,水濕內停病證的治法。屬治療八法中的溫法之一。具有溫陽化氣利水的作用,適用於脾腎陽虛、陽不化水、水濕內停所致的水腫、痰飲等疾患。證見水腫,鼓脹,小便短少,胸脅脹滿,眩暈,心悸,畏寒神疲,手足不溫,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滑膩,脈沉等。常用藥物有附子、幹薑、桂枝等。代表方劑有真武湯、實脾散、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

  臨床運用溫陽利水法時,需根據不同的病證選用不同的方劑。如腎陽衰微、水濕內停,證見小便便不利、肢體浮腫、四肢沉重疼痛、心悸、眩暈、宜溫腎利水,方用真武湯;脾陽虛甚,證見水腫、胸腹脹滿,宜溫陽健脾利水,方用實脾散;脾陽虛弱、水氣凌心,證見眩暈、心悸、胸脅脹滿,宜健脾滲濕、溫化水飲,方用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

  溫陽利水法常與其他治法配合使用。如水濕內停、阻礙氣機、胸滿腹脹,與行氣法配合使用;水腫甚、小便不利,與利水滲濕法配合使用;脾氣虛弱、氣短乏力、納少便溏,與健脾益氣法配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