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病因學概念。自然界致病因素中具有溫熱性質的病因。主要包括六淫中的風熱、暑熱、濕熱、燥熱,以及癘氣和溫毒。具有從外感受,性質屬熱,致病迅速,病位各異等特點。溫邪大多從口鼻侵入人體,是否發病主要取決於人體正氣的強弱,正氣虛弱者易發病。辨識溫邪,應依患者癥狀、體征並結合患者體質、時令及環境特點進行。自晉代王叔和提出新感伏邪說後歷代都將溫病分為新感與伏邪兩類。

  類型 溫邪以其性質和所致病證的不同而分為幾種主要類型:①六淫中的風熱、暑熱、濕熱、燥熱。六淫是風邪、寒邪、暑邪、濕邪、燥邪、火邪六種病因(病邪)的總稱。六者在性質上各不相同,所致病證也各異。這六種病因又都有可以相兼致病的特點,有時可以與寒相兼,有時又可同熱化合,更增加瞭其性質和致病的復雜性。其中屬於溫邪的主要是風熱、暑熱、濕熱、燥熱。②癘氣。指致病危急暴戾或瘟疫、具有強烈傳染性的許多致病因素,所致病證稱為溫疫或瘟疫。③溫毒。致病具有溫熱性質和腫毒特征的一類溫熱病邪。

  致病特點 溫邪致病的共同特點是從外界通過一定途徑(主要是口鼻)侵入人體,所致病證均具有溫熱性質,發病較快,侵入人體的部位各不相同,且易化燥傷陰。其各自的特點是:①風邪。風從熱而化或與熱相結合的溫邪,發病以春季多見。起病急驟,致病時多先侵犯人體上焦肺系和肌表皮毛,形成表證(身熱、咳嗽、煩渴),病情變化迅速,在病變的發展過程中極易出現化燥傷陰的病理變化。②暑邪。夏季盛暑的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一種溫邪,其炎熱之性較一般溫邪為甚。致病限於炎夏之季,發病初起即表現為陽明氣分證候(壯熱,大汗,頭暈面赤,心煩口渴,脈洪大等),病程中易耗氣傷津,致病時常兼夾濕邪。③濕邪。具有濕和熱兩種性質的溫邪,雖四季皆有,但以夏末秋初多見。病位以脾胃為主,證候以邪遏衛、氣分的見癥為主要表現(身熱不揚、惡寒身重、頭痛如裹、胸脘痞悶、舌苔白膩),起病較緩,傳變較慢,病勢纏綿,病程較長。④燥邪。具有幹燥和溫熱兩種性質的溫邪,多見於秋季氣候幹燥之時。易於損耗津液,證候初起以肺衛見癥為主(發熱,微惡風寒,口鼻唇咽幹燥,幹咳少痰,苔薄白少津、舌邊尖紅)。⑤癘氣。所致病證繁多,證候各異,但都具有強烈的傳染性和流行性,病情嚴重,變化迅速。⑥溫毒。所致病證熱象偏重,易化燥傷陰,伴有熱毒或腫毒征象。腫毒可壅聚於人體某一部位,產生紅腫熱痛、甚至潰爛,也可因溫毒之邪的走竄而呈多發性的特點。

  發病及辨識 在溫邪侵襲人體的情況下,發病與否主要取決於人體的正氣是否充足。當人體正氣充足時,有能力抵禦溫邪的侵襲,一般不發病;正氣虛弱不足時,防禦能力下降,就容易致病。但如果溫邪太甚,致病力超過人體正氣的防禦能力時,也可發病,即所謂“正不勝邪”。人體的正氣又與體質和精神因素有關。體質強壯、精神舒暢者一般正氣充足。由於溫邪中的癘氣致病具有傳染與流行的特點,所以社會因素對溫疫的發生具有重要影響,社會發展水平高能極大地減少以至消滅某些溫疫(如天花)的發病。臨床辨識各種溫邪主要是依據其致病特點、疾病癥狀與體征來進行,具體的辨證論治一般都采取溫病的衛氣營血辨證或三焦辨證的方法。

  伏邪 原意指感受外邪後,邪伏藏於體內過時而發的溫病之邪,實際指病發於裡的溫病之邪。伏邪溫病臨床特點是初起即以裡熱證候為主要表現,而與當令時邪的致病特點不相符合。如伏暑發於秋季,而臨床表現卻有夏季暑邪致病的特點。又如“伏寒化溫”的春溫,是發生於春季而不同於風溫的另一種溫病,初起即以裡熱內蘊見癥為主,且沒有風邪的特點,古人因而推斷其病因為冬季感受瞭寒邪,未即發病,至春時寒鬱化熱,病自內發,即所謂“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屬於伏邪致病的主要有春溫和伏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