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中出現的一種教學制度。由教育傢C.W.沃什伯恩(又譯華虛朋)提出。1919年起在伊利諾州溫內特卡鎮公立學校進行實驗。因地名而得名。

  溫內特卡制是適應個性教學的形式之一。其目的是充分發展兒童的個性和才能,培養兒童的社會意識。採用此制遵循五條原則或五個步驟:①制定個別訓練的特殊目標和標準。針對每一個兒童的特殊情況,分別制定掌握知識的程度和內容,提出不同同的要求(即單元作業)。但在讀、寫、算等基本科目上,學生掌握知識的標準是一致的。②進行全面的診斷測驗,以確定兒童是否需要教師的幫助和在哪一方面進行幫助。這種測驗不同於成績評定和考試,兒童隻需參加自己所學單元的測驗,其目的是為瞭修改標準和要求,使其更適合兒童的能力。③編寫供兒童自己學習與自己校正的教材。④兒童在單元作業的范圍內,根據自己的能力與安排,確定學習進度,按個別化的進度學習。教師則因人、因時提供幫助。⑤集體活動和創造活動。這些活動主要包括:討論、遊戲、集會、繪畫、手工、作文等。集體活動和創造活動的主要目的是使兒童表現自己、發現自己的個性,另一方面則促使兒童意識到各種社會關系。

  與個別教學制度相適應,沃什伯恩主張對學校的管理進行多方面的改革,主要包括:①編學年班級:在小學低年級,根據兒童的“社會年齡”編班;②由教師自定教學時間表,但須遵循如下原則:同等重視個別學習和集體的創造活動,同等重視音樂、體育和美術等學科,為學生的個別學習和社會活動安排充分的時間;③制定進度表:為每個兒童制定學習進度表,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商定,填寫。

  溫內特卡制在20世紀30年代在美國及其他一些國傢很盛行,在中國的一些地方也進行過實驗。但此制由於學科間進度不一,因此相關學科間不能很好地聯系,從而影響瞭學科的深入學習,同時也容易產生偏廢某些學科的現象。此外,在編寫自習與自行訂正的教材和診斷測驗方面也有不少困難。因此,此制隻進行到194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