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作曲傢、鋼琴演奏傢、指揮傢。生於奧登堡的奧伊廷,卒於英國倫敦。父親是一位業餘音樂傢,母親曾是歌唱演員。1798年,在J.海頓之弟M.海頓門下學習作曲。1798~1800年師從慕尼克宮廷管風琴師卡爾希爾。14歲時,已經創作瞭不少作品。最早的幾部歌劇有《森林少女》(1800)和風格接近歌唱劇的《彼得·施莫爾和他的鄰居》(1802)。1803年在維也納師從G.J.福格勒學習作曲。福格勒對民歌的愛好啟發瞭韋伯伯對民間音樂的興趣。1804年韋伯謀得在佈雷斯勞的歌劇指揮職位,後因在上演劇目、樂隊組織以及指揮方面的改革想法不被理解,被迫辭職。1807年在斯圖加特任符騰堡公爵路德維希的秘書,除進行創作和給公爵的孩子們上課外,主要是管理賬目等事務工作。受當地樂隊指揮之鼓勵,為《圖蘭多》寫配樂,並創作歌劇《西爾瓦納》(1810)。以後再次向福格勒學習。創作瞭喜歌劇《阿佈·哈桑》(1810~1811)和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奏鳴曲。1811年到慕尼黑。1820年以前在歐洲許多國傢旅行演奏和指揮演出,作為鋼琴演奏傢,和當時活躍在舞臺上的J.N.胡梅爾I.莫謝勒斯F.卡爾克佈雷納以及C.車爾尼等大師齊名。1813~1816年曾領導佈拉格歌劇院工作,並再一次在上演劇目和指揮中貫徹他改革的設想,但仍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1817年,韋伯由佈雷斯勞遷到德累斯頓任宮廷樂長。在德累斯頓的10年是韋伯創作的成熟時期。鋼琴曲《邀舞》(1819)和《鋼琴小協奏曲》(1821)即完成於這一時期。他的創作高峰是1821年完成的歌劇《魔彈射手》(一譯《自由射手》),演出獲得瞭很大的成功,被認為是具有浪漫主義特征的德國民族歌劇誕生的標志。這部歌劇使韋伯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音樂傢。受維也納科恩斯納托爾歌劇院委托,1823年他創作歌劇《歐麗安特》。在維也納期間會見L.van貝多芬,兩人一直有書信來往。此時韋伯患上後來使他致命的肺結核病。1826年應英國科文特加登皇傢歌劇院的邀請,寫瞭他最後的一部歌劇《奧伯龍》。但是這兩部歌劇都沒有達到《魔彈射手》的水平。由於《歐麗安特》的演出遭受冷遇和長期勞累,不幸病逝。

C.M.von韋伯誕生地

  作為浪漫主義音樂的先驅,韋伯在創作、演出、指揮和音樂社會活動方面積極工作,為新的浪漫主義音樂藝術開辟瞭道路。他創作中所表現出的浪漫主義氣質,富於幻想性的特色,追求民族和民間情趣,以及作品中帶有戲劇情節的構思和註重色彩變化的手法,都對浪漫主義音樂的發展產生瞭很大影響。他所開創的浪漫主義民族歌劇,不論從題材上和風格、手法上都具有重要意義。《魔彈射手》在歌劇結構上,追求一種新的浪漫主義氣氛。整個歌劇的風格、內容、結構、配器等對後來浪漫派歌劇的寫作,尤其對R.瓦格納的歌劇有很大影響。在《歐麗安特》的創作中,韋伯進行瞭新的嘗試。歌劇結構上力圖擺脫德國歌唱劇的影響,豐富瞭重唱、合唱在歌劇結構中的功能;同時改說白為朗誦調;對突破傳統的關閉式分曲結構作瞭一些探索;在配器及和聲運用上,也有進一步發展。韋伯的最後一部歌劇《奧伯龍》是一部典型的浪漫傳奇,在倫敦上演時受到歡迎。序曲寫得概括、生動,繼承瞭《魔彈射手》和《歐麗安特》的傳統,是音樂會上經常上演的曲目。

  除歌劇之外,韋伯還寫瞭不少戲劇音樂、器樂和聲樂作品,其中協奏曲在他的管弦樂作品中占有一定地位。他是把標題性和協奏曲這種傳統形式結合起來的最早作曲傢之一。1821年,他為鋼琴和樂隊寫的小協奏曲,就是這種具有浪漫派特點的新型協奏曲。另外他的一些鋼琴協奏曲還常常喜歡在樂隊部分采用奇特的組合(如第一、二鋼琴協奏曲的慢板樂章等),這種新的配器手法是和他在歌劇中豐富管弦樂、重視色彩和效果相一致的。韋伯的音樂會樂曲中單簧管協奏曲也寫得富有浪漫氣息。韋伯的很多鋼琴作品是為他本人演奏而寫的。其中,1819年寫的降D大調華麗回旋曲《邀舞》(1819)就是一首著名的標題鋼琴舞曲,《E大調華麗波蘭舞曲》(1808)、《降E大調華麗回旋曲》(1819)都有輝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