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輻射場的受激發射原理製成的微波放大裝置。能夠產生雜訊極低的單色相幹的微波輻射。

  第一臺微波激射器是1954~1955年由美國物理學傢C.H.湯斯和蘇聯物理學傢N.G.巴索夫和A.M.普羅霍羅夫獨立研製的氨分子激射器。其工作原理是,氨分子束先通過一個非均勻電場,使處於兩個基態能級中較低能級的分子被偏轉掉,處於較高能級的分子被聚焦,進入微波諧振腔,被腔內輻射場激勵而躍遷到下能級,發生受激發射。受受激發射產生的輻射場激勵更多的分子發生受激發射,造成輻射能量的累積。當累積能量超過微波腔(氨分子系統)損耗的能量時,出現自持振蕩。將振蕩能量導出,就得到一個激射器。氨分子激射器的長期穩定度不高,未能走向實用化。但該技術的工作原理和應用前景從一開始就受到重視。基於其工作原理,美國物理學傢N.佈洛姆伯根於1956年發明瞭固體微波量子放大器,A.L.肖洛和湯斯於1958年提出瞭激光的原理。

  應用最廣的激射器是氫原子激射器。美國物理學傢N.F.拉姆齊等於1960年設計瞭世界上第一臺氫原子激射器,輸出的無線電波的頻率為1 420 405 751.786赫,對應於氫原子基態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的躍遷頻率。氫激射器輸出頻率的準確度和穩定度極高,穩定度指標已經達到1014量級,可用作頻率和時間基準。見量子頻率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