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孢子蟲寄生於人體引起的寄生蟲病。其癥狀因寄生部位不同而異。此病呈全球性分佈,中國香港地區已有病例報告。

  微孢子蟲是專性細胞內寄生原蟲,可感染許多動物,也可引起人類尤其是愛滋病患者的機會性感染,現已知道它也可在其他一些人群如進行器官移植的患者、旅遊者、兒童、隱形眼鏡攜帶者及老年人中發生。此外,可感染人類的微孢子蟲蟲種已在動物體內及水中被檢出,引起人們對此病的動物源性及水源性傳播的擔憂。

  微孢子蟲的生活史包括裂體增殖和孢子增殖,孢子是其感染期,可以感染人或動物。感染人體的微孢子蟲較小,直徑1~5微米。當孢子被宿主吞食後,侵入腸上皮細胞或其他細胞引起病變。可引起人類疾病的微孢子蟲有6個屬,其中比氏腸內微孢子蟲是人類微孢子蟲病中常見病因。

  微孢子蟲寄生在十二指腸和空腸,受感染部位的腸黏膜絨毛萎縮或斷裂,通常病變較輕,固有層有漿細胞及淋巴細胞浸潤,引起分泌性腹瀉。微孢子蟲也可引起肺炎、肌炎、腦炎及角膜炎。

  此病的診斷主要依據光學顯微鏡及透射電子顯微鏡檢查患者組織、體液及糞便標本中的微孢子蟲,但費用較高且費時,難以作為常規檢查。可應用熒光發亮法、濃集親色染色法或免疫熒光抗體法檢測患者尿液、糞便或穿刺液等體液標本中的微孢子蟲,以診斷此病。此外,也可應用以聚合酶鏈式反應(PCR)為基礎的分子生物學方法作診斷及監別蟲種。有報告阿苯噠唑對引起艾滋病患者腹瀉的微孢子蟲感染有效,甲硝唑也可能有效。復方磺胺制劑對此病的中樞神經系統炎癥及肌炎有效,煙曲黴素懸液滴眼對此病的角膜炎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