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末到1958年《中文拼音方案》公佈前,國際上最流行的中文拼音方案。又稱“威妥瑪–翟理斯式拼音”。

  威妥瑪,英國人。從1841年起在英國駐華使館任職,1871年升為英國駐華公使。1883年回國。1888年起在劍橋大學任教授,教漢語,直至1895年逝世。

  威妥瑪在華任職期間,為瞭外國人(主要是使用英語的人)便於學習和掌握漢語、漢字,先先後寫成《尋津錄》(1859)和《語言自邇集》(1867)(見圖)。在這兩部著作中,威妥瑪使用他根據北京讀書音制訂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給漢字註音。這個方案以後被普遍用來拼寫中國的人名、地名等。

  威妥瑪式拼音比他的前輩如馬禮遜等人的拼音方案前進瞭一步。它的最大缺點是沒有充分考慮漢語的語音特點,拘泥於國際習慣,沿襲瞭前人使用送氣符號來表示聲母p‘、t‘、k‘、ch‘、ts‘的辦法。在實際應用中,送氣符號常常被省略,因而造成很大的混亂。

  翟理斯也是英國駐華外交人員,著有《語學舉隅》(1873)、《字學舉隅》(1874)和篇幅巨大的《華英字典》(1892年上海初版,1912年倫敦再版)。在這些書中翟理斯采用威妥瑪式拼音給漢字註音。《華英字典》後來成為當時郵電部門拼寫中國地名的主要依據。如Tsingtao(青島)、Amoy(廈門)等,被稱為郵政式拼音

  威妥瑪式拼音方案如下:

  (一)聲母

p[p] p‘[p‘] m[m] f[f]
t[t] t‘[t‘] n[n] l[l]
k[k] k‘[k‘] ng[ŋ] h[x]
ch(i)[t ] ch‘(i)[t ‘] hs[ ]
ch[ ] ch‘[ ‘] sh[ ] j[ ]
ts,tz[ts] ts‘,tz‘[ts‘] s,ss[s]

 註:tz、tz‘、ss隻限用在舌尖元音[

]前面。

  (二)韻母

a[a] êrh[ə ] in[in] uang[uaŋ]
o[c] ih[ι] iang[iaŋ] ung[uŋ]
ê[ə] ǔ[ ] ing[iŋ]
ai[ai] ü[y]
ei[ei] i[i] u[u] üeh[yε]
ao[au] ia[ia] ua[ua] üo[yo]
ou[əu] io[ic] uo[uc] üan[yεn]
an[an] ieh[iε] uai[uai] ün[yn]
ên[en] iao[iau] uei,ui[uei] iung[yŋ]
ang[aŋ] iu[iəu] uan[uan]
êng[əŋ] iên[iεn] un[uen]

  (三)聲調 用阿拉伯數字1、2、3、4,分別表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標在音節的右上角。一般隻在辭書裡用。

  拼寫舉例 (摘錄《語言自邇集》言語例略)

  na shui lai.

  拿 水 來。

  lao–yeh yao–ti shih lianɡ shui, shi k‘ai shui?  老 爺 要 的 是 涼 水, 是 開水?

  yao lianɡ shui hsi–tsao, yao wên shui hsi lien.

  要 涼 水 洗 澡,要 溫 水 洗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