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河大鼓藝人,曲藝作傢,曲藝活動傢。原名王九如,藝名王金才。河北唐縣人。卒於北京。幼年讀過私塾,喜歡聽書看戲,受到民間藝術的深刻薰陶。1910年拜房英魁學習表演西河大鼓,除學會表演《楊傢將》和《說唐全傳》等節目,彈三弦、拉胡琴樣樣都行。嗓音圓潤清亮,表演細膩傳神,長於說唱金戈鐵馬故事。27歲離開傢鄉,在華北地區流浪賣藝,說唱表演《隋唐》、《楊傢將》、《西廂》等節目。抗日戰爭爆發後,積極投身抗日救亡工作作,並於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創作的《大戰平型關》、《持久戰》、《保衛大武漢》、《晉察冀小姑娘》、《親骨肉》、《英雄兒女王桂香》、《皖南事變》、《王若飛》以及《兩本賬》、《何大媽》、《白毛女》等作品,在根據地和解放區影響很大,發揮瞭新曲藝的戰鬥作用。《保衛大武漢》演出後引起極大轟動,人送外號“大武漢”。他還不畏艱險,深入到敵人據點附近說唱新書,多次受到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表揚及獎勵。與此同時,他非常重視改造民間藝術和團結民間藝人,推動曲藝改革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積極參加組建全國性的曲藝團體,1949年被推舉為中華全國曲藝改進協會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1953年被推舉為中國曲藝研究會主席,1958年當選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還曾擔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等職。他為曲藝的革新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創作和改編的許多表現新人新事的新作品,如《兩情願》、《李三元做飯》、《一對明星》、《新兒女英雄傳》、《活人塘》和整理改編的傳統曲藝作品如《遊西湖》、《穆桂英指路》、《千裡駒》、《三婿拜壽》、《賣油郎獨占花魁》、《美猴王》、《韓湘子討封》、《借東風》等,演出後大受歡迎,並被陸續單獨或結集出版。其中《打黃狼》、《大西廂》、《韓湘子上壽》、《穆桂英指路》等鼓曲唱詞,在多年的演出實踐中反復修改加工,語言活潑、情節生動、主題鮮明,堪稱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