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代文學傢。字元美,號鳳州,弇州山人。太倉(今屬江蘇)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初任刑部主事,與李攀龍、謝榛、宗臣、梁有譽、吳國倫、徐中行等相唱和,繼承並鼓吹前七子復古理論,史稱“後七子”。屢遷員外郎、郎中。為官正直,不附權貴。官至刑部尚書,病逝鄉裡。

  其始,王世貞與李攀龍同為文壇盟主。李死後,又獨為文壇領袖20年,影響甚大。

  王世貞的文學觀主要表現在《藝苑卮言》裡。雖然他並未脫離前七子的影響,仍然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但其學問淹博,持論並不似李攀龍那樣偏激,故時露卓見。他雖然十分強調以格調為中心,但能將創作者的才思與作品的格調密切聯系起來,看到瞭才思生格調、格調因人而異的必然性,實為李夢陽、李攀龍所未發。王世貞雖然也主張從學古入手,但他特別註意“捃拾宜博”,強調“漸漬汪洋”,最終要求“一師心匠”。這顯然與一味主張模古范型者有別。晚年,他的文學思想更有一些顯著變化。

  從王世貞《樂府變》的序言來看,他主張創作要繼承《國風》的批判現實精神,詩歌要不避禁綱,批評時事,以成一代“信史”,實屬難能可貴。所以他的詩歌有不少感時傷世的政治詩,現實感較為強烈。《鈞州變》無情地揭露瞭貴族藩王的荒淫殘暴;《袁江流鈴山崗當廬江小吏行》濃墨鋪敘瞭嚴嵩父子橫行不法,譴責他們“負國”的累累罪行,義正辭嚴,氣勢磅礴。王世貞不僅對封建統治階級裡的腐朽勢力有所抨擊,還對君王進行瞭旁敲側擊的嘲諷。如《正德宮詞》之四,對沉湎酒色的武宗有所諷諭;又如《西城宮詞》之六,對聽信道士胡言、選少女煉丹鉛的世宗也極盡揶揄。

  王世貞詩歌取材贍博,縱心觸象都能化為詩料,形諸歌詠。除瞭一部分模擬痕跡較為嚴重的作品外,諸體詩中都有一些頗見藝術匠心的佳作。他的某些樂府詩不刻意范古,甚見詩人才思。他的有些律詩既有高華宏麗的氣象,又能註意錯綜變化、回旋自然,有相當功力。王世貞七絕最有特色,在其詩歌創作中較少模擬痕跡,能夠意到調成,自然宛轉。

  王世貞亦能詞,如〔浣溪沙〕“窗外閑絲自在遊”在抒寫清愁淡怨時,善於借助景物渲染,烘托其淒涼情緒。又如〔憶江南〕“歌起處”勾勒江南景色,頗能傳神。但他的詞因受傳統束縛較大,內容狹窄,題材單調。

  此外,王世貞對戲曲也有研究。他的曲論見於《藝苑卮言》的附錄,即《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二。後人摘出單刻行世,題曰《曲藻》。王世貞已較深刻地認識到戲曲藝術的美學特點,他認為戲曲成功與否首先在於是否“動人”。這是他戲曲觀的精華處。

  又傳奇戲曲《鳴鳳記》,一說為王世貞所作。也有人疑此劇是王的門生所作。

  王世貞十分熟悉明代典故、史事。他的《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記述盛事奇事、首相傳略、朝野軼聞,均是有史料價值的著作。其中有一些小品散文頗涉談諧、文筆清新。

  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174卷,《續稿》 207卷,《弇山堂別集》100卷,《嘉靖以來首輔傳》8卷,《觚不觚錄》1卷,《讀書後》8卷;還編纂《畫苑》10卷、《王氏書苑》1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