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代詩人。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死後為避清世宗諱,改名士正,高宗命書士禎。山東新城(今桓臺西)人。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出任揚州推官,後升禮部主事,官至刑部尚書。康熙四十三年(1704)罷官歸裏。

王士禛墨跡

  王士禛當時聲望很高,充當詩壇領袖數十年。他的論詩,以“神韻”為宗,他取司空圖所謂“味在酸咸外”,嚴羽所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來標示旨趣。自稱“平生論詩凡屢變”,但倡導“神韻”之說始終沒有變。所謂“神韻”,主要是指詩的意境“以清遠為尚”(《池北偶談》),要求筆調清幽淡雅,富有情趣、風韻和含蓄性。王士禛的詩以五、七言近體為最擅長,特別是他的七言絕句,如《秦淮雜詩》、《大風渡江》、《真州絕句》、《雨中度故關》、《露筋祠》、《灞橋寄內》、《夾江道中》等。這些詩大都描寫山水風光和抒發個人情懷,富於“神韻”,是他創作理論的具體表現,影響也大。其歌行,如《南將軍廟行》雖頗悲壯,《朝天峽》、《天柱山》等雖頗巉刻,但終究不是他的代表作。其詩與朱彝尊齊名,當時有“南朱北王”之稱。

  除瞭詩歌方面的成就外,王士禛於詞也很擅長,尤以小令為佳。其詞學活動主要集中在揚州時期。他不但與江南詞人如董以寧、鄒祗謨、陳維崧等廣泛唱和,掀起瞭一股填詞的熱潮,同時還與鄒祗謨合選當代諸人的詞作編為《倚聲初集》,並撰寫瞭論詞隨筆《花草蒙拾》,以進行理論方面的探討和總結。以上這些活動都對清詞的中興起到過積極的推動作用。

  王士禛著有《漁洋詩集》22卷、《續集》16卷、《漁洋文略》14卷、《蠶尾集》10卷、《續集》2卷、《後集》2卷、《南海集》2卷、《雍益集》1卷,合刻為《帶經堂集》。詩選有《漁洋精華錄》,詩話有《漁洋詩話》,筆記有《池北偶談》、《古夫於亭雜錄》、《香祖筆記》等。張宗柟據以分類集纂,成《帶經堂詩話》。詞集有《衍波詞》2卷和《阮亭詩餘》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