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材和木材在使用過程中,長期經受一般破壞因素的作用而能保持其使用性能的能力。竹材和木材的形態和構造雖然有所不同,但化學成分近似,它們都是由纖維素和木質素組成的“天然複合材料”,而纖維素和木質素又都是有機高分子聚合物。這些“雙聚複合材料”在一定條件下具有較好的耐久性。中國古建築中採用的竹條、竹釘和蠔殼牆中的竹骨,在不少地區已使用過二、三百年,甚至達到10個世紀,至今完好無恙。中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唐代建造的山西五臺山南禪寺大殿原建的木梁架和木鬥栱已整整使使用瞭1200年,至今沒有修繕替換。但是在某些條件下,竹材和木材又易遭到蟲害或微生物的侵蝕。這主要與樹種、木材含水量、細胞腔中空氣以及環境溫度有關,大凡材質粗松,不含抗腐蝕物質,易吸水又易幹燥的樹種和成材,在適於蟲菌繁殖的氣溫條件下,風雨交加、幹濕交替,便不能經久耐用。反之,在全幹與全濕的環境下,蟲菌不能繁殖,木材就有很好的耐久性。中國民間諺語:“幹千年、濕千年、半幹半濕用半年,”是有事實根據的。

  用防腐殺蟲藥劑塗敷表面或浸註到細胞孔隙中,可以明顯地提高它們的耐久性。建築木結構和構件常用的藥劑有煤焦防腐油、亞砷酸、氯丹等,但這些藥劑易導致環境污染。高效低毒藥劑有:滅蟻靈、辛硫磷、除蟲菊等。施工方法則以材面噴塗最為普遍,浸註法(包括加壓浸註和常壓浸註)的效果比較好。更有現實意義和發展前途的措施則是適用於現場、施工靈活機動的觸變型孔壓法。防腐處理得當,可以使在不利條件下的木結構和構件的耐久年限提高十多倍甚至幾十倍以上,功效十分顯著(見木結構的防腐防蟲和防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