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陵墓。位於江蘇南京東郊紫金山南麓。1926年1月動工,1929年春主體工程落成,同年6月1日孫中山遺體由北京碧雲寺移此安葬。陵墓占地面積133萬米2,平面呈警鐘形,傍山而築,由南往北,依次為廣場、牌坊、墓道、陵門、碑亭、平臺,最後是祭堂和墓室。墓室建築在海拔164.6米的高度,從墓道入口至墓室距離約700多米,共有花崗石階392級。

  在半月形廣場場北面臺地上樹立著花崗石牌坊一座,上書“博愛”二字。進牌坊,便是442米緩緩升高的墓道,在拱形的陵墓正門上鐫有中山先生手書“天下為公”四字。再上為碑亭,其中有高8.23米,寬4.87米的石碑,上刻“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過碑亭拾級而上,是一片平臺,平臺正中是陵墓的主體建築──祭堂,長27.4米,寬22.5米,高26.2米。堂門三間,拱形,墻用花崗石砌築,頂為重簷歇山藍色琉璃瓦,四角各建堡壘式房屋,外觀莊嚴、穩重。

  祭堂後面是墓室,半球狀結構,墓室直徑16.45米,高10米,妃色人造石砌壁,大理石鋪地。室中為大理石墓穴,直徑3.96米。長方形墓穴內,安置大理石雕刻的孫中山先生長眠臥像。遺體即在5米深的墓穴內。

  中山陵周圍為陵園,總面積3058萬米2,其中林木面積2133萬米2,蒼松翠柏,漫山碧綠。其間有音樂臺、光化亭、流徽榭等紀念性建築。中山陵前臨開闊平原,背靠巍峨山峰,佈局嚴整,氣象雄偉,具有中國傳統的民族風格。中山陵的設計,曾廣泛征稿,結果選定呂彥直的設計方案,並由他任陵墓建築師。(見彩圖)

中山陵,在南京紫金山南麓。佈局嚴整,氣勢雄偉,是具有中國傳統民族風格的陵墓建築。1929年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