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預應力混凝土生產工藝和材料的固有特性等原因,預應力筋的應力值從張拉、錨固直到構件安裝使用的整個過程中不斷降低。這種降低的應力值,稱為預應力損失。

  損失原因 主要有:①混凝土的彈性壓縮、收縮和徐變(蠕變);②預應力筋的應力鬆弛;③張拉用錨夾具的變形和滑移;④預應力筋與周圍接觸物之間的摩阻,如後張法(見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預應力筋孔道造成的摩阻或先張法預應力筋的折點摩阻;⑤混凝凝土蒸汽養護時,溫差引起的損失。上述各項損失按其發生的時間久暫又可分為:①瞬時損失,包括混凝土彈性壓縮、錨具變形和滑移、預應力筋的摩阻及孔道摩阻、蒸汽養護損失;②長期損失,包括混凝土收縮、徐變和預應力鋼材松弛等隨時間而發展的損失。

  影響或減少損失的方法 預應力損失值關系到構件中建立預應力的大小,且對構件的抗裂度、撓度、裂縫寬度及反拱均有密切影響;對於大跨結構的使用性能尤為重要。混凝土收縮和徐變所造成的預應力損失,取決於混凝土材料的性質和灌築方法,一般可達總損失值的60~70%。減小水灰比、降低水泥用量、采用彈性模量較高、吸水率小的集料、良好的養護制度和方法,采用高強度混凝土和推遲預加應力的齡期等,仍是迄今常采用的減少混凝土徐變和收縮的方法。采用低松弛鋼材或瞬時超張拉然後回降到預定控制應力等方法都是減少鋼材松弛損失的有效方法。此外,適當提高張拉時的控制應力,可以部分抵消錨具變形和滑移損失,以及孔道、折點摩阻等瞬時損失。

  計算原則 各項預應力損失的數值均需通過試驗研究確定,預應力混凝土設計規范均有相應的規定。由於隨時間而發展的各項損失是互相影響的,精確計算十分冗繁。從工程實用出發,一般認為可以忽略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采用疊加原理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