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防禦工程,西起嘉裕關,東至山海關,全長6700公裡,是世界歷史上最雄偉的工程之一,也是低軌道飛船上肉眼能見的惟一建築物。長城由烽火臺和列城等單個建築物發展而成,最初是城堡與城堡遙相鄰接,由烽火臺瞭望傳遞資訊,後用城牆連接起來而成。春秋戰國時期(西元前770~前221),燕、趙、秦等國,為瞭防禦,在形勢險要的地方修築長城。秦始皇(西元前221~前210)統一全國後,令蒙恬率30萬人,把各國修築的長城連接起來,並向東西擴展。後經漢、北魏、北齊、北周、、隋、明各代繼續修築,至明代(1368~1644)萬歷年間,遂形成現在的長城。修築長城的全過程,從工程計算、建築材料到施工管理,均體現瞭中國古代的系統思想。據《春秋》一書記載,長城的工程計劃非常周密,不僅測算瞭城墻長、寬、高及溝洫的土石方總量,還提出瞭所需人工材料最優調運方案和任務最優分配等問題。(見彩圖)

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