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塊上雕刻各種圖案和形象,通常也指用石塊雕刻成的雕塑工藝品。

  沿革 在舊石器時代,中國先民就用鋒利的工具在硬度較高的石塊上雕刻。甘肅永昌鴛鴦池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浮雕人頭石像,其眼、鼻、口等部位還鑲嵌白色骨珠。在河南安陽商代遺址中出土瞭用白色大理石雕刻的人物和動物,高約30cm,其中有的在背後雕鑿有方形的長槽,作為建築裝飾的構件;此外,還出土瞭牛、熊、虎、鳥、蟬、龜等形象的小型石石雕,其造型渾樸厚重,並飾以陰線淺刻的雲雷紋等圖案。南北朝以後,由於尊崇佛教,出現瞭山西大同雲崗、河南洛陽龍門、天水麥積山等石窟的大型石雕佛像,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這一時期小型石雕工藝品也有瞭發展。唐代福州寺院僧侶用當地的壽山石雕刻成佛像、香爐、念珠等饋贈香客。福建惠安青石雕刻用於寺院的建築裝飾,如龍柱、石獅等。河北曲陽漢白玉雕刻佛像在唐代也已聞名。宋代,石雕品種由石俑、佛像等逐漸演變為小型的工藝品和印章、文具等實用品。明代,浙江青田石雕、山東掖縣滑石雕刻等已在民間普及。清代,福建壽山石雕、浙江青田石雕、湖南瀏陽菊花石雕等民間石雕有瞭很大發展,技藝愈益精湛。

  品種和技法 中國石雕按石料分,有青石雕刻、大理石雕刻、漢白玉雕刻、滑石雕刻、墨晶石雕刻、彩石雕刻、卵石雕刻等。福建惠安的青石雕刻以建築裝飾和石獅聞名。惠安石獅采用鏤雕技法,石獅口中含有滾動自如的石珠,人稱“南獅”,在東南亞各國享有盛譽。雲南的大理石雕刻以點蒼山的大理石為原料,其花紋猶如著色山水,或危峰斷壑,或飛瀑隨雲,是傢具鑲嵌的良好石料。河北曲陽、北京房山等地的漢白玉雕刻,在明清兩代主要用於宮廷建築裝飾,如華表、石獅、欄桿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漢白玉雕刻曾用於北京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的建築裝飾。仿古佛像是河北曲陽漢白玉雕刻的傳統產品,神態恬靜而肅穆,形體簡練,衣紋流暢。遼寧海城、山東掖縣等地的滑石雕刻,傳統品種有猴子等動物,小巧可愛,常作為兒童玩物。湖南洞口、湖北利川等地的墨晶石雕刻,石質漆黑而光亮。彩石雕刻以浙江青田、福州壽山、湖南瀏陽等地為主。卵石雕刻是利用河床各種卵石的形狀和色澤,稍加雕刻即成工藝品,主要產於甘肅蘭州、遼寧沈陽等地。中國石雕品種還可按用途分,主要有傢具裝飾、建築裝飾、文具、玩具和欣賞品等類。

  石雕技法有陰刻、影雕、浮雕、圓雕、鏤雕等(見雕塑工藝品)。影雕是福建惠安青石雕刻的獨特技法,系用大小不同的鋼鉆在青石上鑿鏨,憑借鉆點的大小、深淺和疏密來表現山水、鳥獸、人物、花卉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