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裝飾作用的著裝配飾物。包括頭飾、領飾、胸飾、腰飾、臂飾、脛飾以及其他飾物。通常分裝飾性服飾件和實用性服飾件兩大類。

  裝飾性服飾件 以修飾為目的的服飾件。有頭紗、面紗、發簪、發帶、額帶、假髮、披巾、領帶、胸花,以及包(袋)等飾物。

  頭紗和面紗 女用巾狀飾物。通常用薄紗和綢緞製作,加飾花邊邊。頭紗披蓋頭部,有的披過肩背甚至及地。面紗用來遮擋臉部,一般接附在帽上,或由帽簷自然垂下。中國隋唐時的冪披拂全身,為頭紗、面紗兩兼的裝飾。現代頭紗多見於婚禮服,面紗多見於伊斯蘭教地區。

  發簪 插在發髻上的條狀飾物。通稱簪。一般指一端為環狀、一端為尖狀、整體呈條形的簪子(又稱笄)。一頭垂珠花的稱結子。兩股簪子合成的稱釵,小的稱掠子。簪可配以各種花樣的物件(如簪花),以增加裝飾效果(圖1)。中國古代女子成年時方可用簪,故有及笄之稱。現代女子綰結發髻普遍采用發卡(發夾)、梳片等飾物。

圖1 珠翠發簪

  發帶和額帶 帶狀頭飾。發帶指各式各樣系紮、攏合頭發的帶子,常用的有緞帶、綢帶或紗帶。用毛線等繩類代替發帶的,稱頭繩。額帶指水平圍系於額際的飾帶,有的兼起發帶作用,中國古代曾稱抹額。

  假發 即飾發。指假發套和卷入頭發的假發墊、假發綹。中國古代婦女常編假髻作為頭飾,上古時稱被或副,後來歷代又有丫髻、雲髻等名稱。古埃及最早使用發套。歐美18~19世紀曾流行過阿道尼斯、拉米列等多種男用假發。現代假發已成為美容內容之一。假發多取材於人發,也可用馬尾、紗、金銀絲等替代。

  披巾 披圍於肩部,下端過胸下垂的矩形或三角形飾巾。以紐或帶系合的又稱披肩(見披風)。中國隋唐流行的披帛是一種長披巾,披用時繞肩裹臂再搭腕下垂甚至過腰過膝,極富特色。元明清各代女用的雲肩和霞帔都是披巾的品種(圖2)。披巾在世界大部分地區廣泛流行,19世紀70年代還被稱為披巾時期。20世紀初,用中國西藏山羊絨毛制成的開司米披巾深受歡迎。現代的披巾常用鉤針和棒針編織而成,稱編織披巾。也有用皮毛制成的披巾,一般用於較正式的場合。

圖2 雲肩和霞帔

  胸花和胸針 胸花是戴於胸前起點綴作用的飾物。胸花起源於18世紀的歐洲,通常為男子贈予女子,佩戴在背心或緊身胸衣上部。20世紀女子佩戴胸花成為風俗,常見於禮儀場合。婚禮用紅色,葬禮用白色或黑色。胸針是一種通常靠搭鉤別在衣服上的小飾物。造型有動物、花卉、星月、弓弩等形狀,並可鑲嵌寶石。

  包(袋) 用以盛放小物品的各種手攜或肩背的包、袋、兜、箱等。包(袋)品類繁多,著名的有夏內爾包、古蕾尼袋、可揉袋、水手兜等。中國西南地區白、景頗、阿昌等民族的繡花、印染掛包(掛袋)也享有盛名。包(袋)的造型、色彩、質地與穿著配套並協調統一時,更能突出服裝整體裝飾效果。

  實用性服飾件 以實用為目的的服飾件。有頭巾、圍巾、兜巾、腰帶、腰裙、暖手筒、手套、臂套、襪套、襪、裹腿等。

  頭巾 用佈、紗羅或編織物制成的裹頭用巾。女式頭巾有方形、長方形或三角形,使用時或圍繞、或系紮,也有的圍系並用。男式頭巾多見於東方民族,因風俗習慣不同,有的披圍之後用繩帶加以圈箍,有的以長巾纏裹而成包頭(又稱頭巾帽),有的包頭一端下垂。在中國,古代男子用頭巾裹頭,作為成年的象征;女子頭巾與發飾合稱巾幗,巾幗遂成為女子的代稱。中國西北、西南地區,彝族的英雄結包頭、侗族的大頭帕及其他少數民族的頭巾等都獨具特色。

  圍巾 俗稱圍脖。主要材料有紗、線、佈、呢和毛皮等。其中用毛線編織的圍巾使用較廣泛。中國普遍使用的長條圍巾,一般用來禦寒。男子通常隻圍在頸部,女子多兼作頭巾。世界上印度方巾、長毛圍巾(又稱大蛇圍巾)比較著名。

  兜巾 用於胸至腰腹部位的服飾件。中國古代通稱腰巾,近代又俗稱肚兜、圍腰等,主要女用。兜巾現常見於中國西北民間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一般采用繡花、鑲邊等裝飾。

  腰裙 系於腰部的服飾件。因從前或後面看去形似裙而得名。自前向後圍系的腰裙,稱圍裙,或稱前裙;自後向前圍系的腰裙,稱襴裙,又稱抹裙。古埃及人使用腰裙的歷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穿法是纏繞數周,在身前打結,故又稱纏腰佈。現代,腰裙仍是民族服裝中常見的服飾件,中國南方民間和藏、高山、景頗等民族的腰裙各具特色。圍裙還普遍用於傢庭。

  暖手筒 又稱手籠。為兩端開口的筒狀飾物,主要用於手部禦寒。大小長短不等。其材料一般與冬衣質地類似,也有采用毛料或貴重的毛皮。

  手套 覆於手、腕及臂的服飾件。通常為五指分開的樣式,也有五指不分或不全分的蹼狀手套以及露指手套。手套較早見於埃及皇帝圖特安哈門(公元前14世紀)墓葬中的亞麻手套。中國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中有女用繡花、織字的絲手套。現代手套多用皮革和針織物裁制,或用毛線等編織,有的采用繡花、釘珠等。用於專業勞動和體育運動的手套,則需采用相應的材料,進行必要的技術處理。

  臂套和襪套 套於手臂和小腿的管狀飾物。中國古代將臂套歸於臂衣;將襪套歸於脛衣。現代臂套和襪套多為柔軟的毛線針織物,兼具保暖和裝飾的作用。

   腳部服飾件。中國古代稱足衣。周代以前曾長期使用的角韈,以獸皮制成,有帶子系於踝部。漢代已出現絹襪、錦襪、羅襪和加以刺繡的花襪。古埃及3~6世紀的墓葬中發現編結襪。1589年由於英國針織機的發明,產生瞭針織襪。1941年以後,用富有彈力和韌性的錦綸紗線織出的錦綸襪,由於可以加熱定型,穿著舒適,很快取代瞭天然蠶絲襪和粘膠絲襪。但棉紗線襪、羊毛襪仍受歡迎。襪的種類很多,按穿著部位分別有腳掌套、短統襪(又稱套襪)、長統襪、連褲襪(又稱褲襪)等。連褲襪因1790年始用於芭蕾舞服裝而稱芭蕾舞襪。以錦綸夾橡膠絲制出的連褲襪,可減輕靜脈沖造成的壓力,稱理療性連褲襪。

  裹腿 又稱綁腿、護腿。是扣合或纏繞於小腿部位的皮革制品或佈制品。中國古代通稱脛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