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和指示時間的儀器。機芯直徑一般小於50mm,厚度一般小於12mm。通常攜帶於人身上使用。

  表的品種很多。按照佩戴方式,最大眾化的供人們戴在手腕上用的叫手錶,掛放在口袋裏的叫懷錶,此外還有手鐲表、項鏈表、別針表、戒指表、打火機表和筆表等;按照使用物件,表可分為供運動場或科研實驗用的碼錶,航海用的天文表,飛行員用的航空表,國際旅行用的世界時表,潛水夫用的潛水表和盲人表等;按照功能,表可分為普通表、三防表(見手錶三防)、日日歷表(見日歷手表)、自動表(見自動手表)、鬧時表和測時表等。國際標準對表的圓形機芯直徑的系列尺寸規定為:12、13、15、16、17、18、19、20、21、22、24、26、28、30、32、34、36、38、40、42、45、48、50mm(以上為優先系列),以及13.5(6)、

、17. 2 mm等。括號內為一種老的長度單位,叫令(ligne或line),以 表示, 1 =2.256mm,用於商業上表示機芯尺寸。一般機芯直徑小於20mm或機芯面積小於 314mm 2的稱為女表,直徑20~36mm的稱為男表,直徑38~50mm的稱為懷表。

  按照使用的能源和結構特點,表可分為機械表和電子表兩大類。機械表出現於16世紀,至今已有400年的歷史,它一直采用擺輪遊絲振動系統(見機械鐘表機構)作為時間基準。電子手表出現於20世紀50年代,但它的結構卻變換瞭4代。①第一代,擺輪遊絲式電子表。1955年由瑞士埃勃斯公司發明。這種電子表是在機械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用電池取代瞭發條,用計數機構取代瞭擒縱機構,用減速齒輪傳動系取代瞭升速齒輪傳動系。擺輪遊絲式電子表的走時精度比機械表有所提高,且使用時不用上發條。②第二代,音叉式電子表。1960年由美國佈洛瓦公司發明。它的走時精度比機械表和擺輪遊絲式電子表都要高一些,一般可達到2~5秒/日。但是,由於音叉的振動頻率受到音叉本身和棘輪齒數的限制,不能做得很高,一般隻在300~720Hz,因而它的走時精度也不太高;而且音叉表結構比較復雜,防震性能也不夠理想。所以,目前這種表已被石英電子表所取代。③第三代,指針式石英電子表。1967年由瑞士電子鐘表研究中心和日本精工集團相繼發明。它的走時精度取決於石英諧振器(見石英電子鐘表結構)的精度,一般日差為±0.5秒/日。其整機功耗很小,僅1μA左右,一個扣式微型電池即可連續正常工作 1年以上。這種表用傳統的指針指示時間,符合人們的使用習慣,因此發展得很快,產量最大。④第四代,數字式石英電子表。1970年由美國哈密爾頓公司發明。它的基本構成與指針式石英電子表有許多共同點。此表采用的數字顯示有兩種,早期多采用發光二極管顯示,現在多采用液晶顯示。數字式石英電子表打破瞭用指針指示時間的傳統形式,在結構中取消瞭機電換能器和齒輪系統,實現瞭全電子化。這種全電子化的電子表具有較多的功能,一般簡單的基本計時功能就有5個(月、日、時、分、秒)或7個(年、月、日、星期、時、分、秒)。有的表還可有兩種時間(12小時制和24小時制)秒表、鬧表、音樂樂曲、收音、口語報時、信息儲存和計算器等多種專用功能。也有的表將指針顯示和數字顯示做在一個表盤上,合成為雙顯示手表,用指針顯示的清晰形象來彌補液晶顯示的不足。數字式石英電子表結構簡單,工作穩定可靠,制造成本低,價格比較低廉,發展也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