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隻有昆明、長治、威遠等幾個小鋼鐵廠和瀋陽、大連、廣州等幾傢小軋鋼廠。各省、自治區的中型骨幹企業如漣源、鄂城、安陽、邯鄲、南京、杭州、三明、濟南、韶關、臨汾等鋼廠,絕大多數都是1958年前後興建起來的。60年代中期,又興建瞭淩源、江西、西林、洛陽、略陽等中型企業。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壯大,現有中型骨幹鋼鐵企業55個,小鐵礦、小鐵廠、小軋鋼廠900多傢。1983年產鋼769萬噸、生鐵1041萬噸、成品鋼材982萬噸、焦炭893萬噸、礦石27993萬噸。

  地方鋼鐵企業一般設備噸位小,原料條件差,工藝技術落後,生產結構不很合理,經濟效益低於重點鋼鐵企業。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地方鋼鐵工業貫徹執行瞭調整方針,1983年與1978年相比:在總能耗下降14.1%的情況下,鋼產量增長83.4%;由虧損6.38億元,轉變為盈利7.55億元。1983年的總產值占全國鋼鐵工業總產值的31.77%。全國19.2%的鋼,28%的生鐵,32%的鋼材,是由地方鋼鐵廠生產的。它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瞭較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