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運輸業務(旅客和貨物)的陸、空交換區域的統稱。由旅客航站、貨物航站、機坪、航站區管制中心、供應服務設施、航站交通及停車場等區域組成。

  航空運輸的早期階段,飛機場不過是一塊能供飛機起降的場地,供給旅客使用的建築物隻不過一幢房子或棚子。20世紀30年代DC-3類型飛機用於運輸,開始有條形道面和候機室。當時貨運量很小,且多為旅客班機帶貨,常不設貨運航站。隨著航空業務量的發展,客、貨業務逐步分開,增添許多新設施,逐漸形成瞭現現代化的飛機場和完整的航站區。目前世界上一些大的旅客航站建築達20萬米2以上,能同時運輸幾十甚至上百架飛機的旅客,年運輸旅客量2000萬人,最大達4500萬人,處理貨物量達60萬噸。因此,地面航站必須用最現代化的設施和手段裝備,以能處理站坪上每小時成百架飛機的滑入、停靠和滑出及為其服務的眾多車輛和人員的活動;航站裡大量旅客和行李貨物陸、空轉換;站前大量運輸車輛的流通和停駐。快速、高效率的繁忙運輸,使民用飛機場構成瞭功能復雜的空運樞紐,航站區成瞭飛機場的主要部分。

  旅客航站 含有辦理各種手續的設施、聯結飛行的設施、聯結地面交通的設施及各類服務性、商業性設施和營運機構,是供旅客完成從地面到空中或從空中到地面轉換交通程序的場所,是功能性極強的流通性建築物。小型航站分為單層流程、步行登機的單層或兩層建築物,中型以上航站分為一層半流程或兩層流程的低層建築物。視旅客流通量的多少、旅客和行李處理方式的繁簡不同,旅客航站的規模相差很大。(見彩圖)

北京首都國際航空港旅客航站鳥瞰

重慶航空港旅客航站

  旅客航站應具有鮮明、清晰的地方性,使旅客到達時就能直觀地立即辨別出到達的地點,並有新鮮明朗的感覺和清楚的導向性。旅客航站建築物在功能上應具有“流程自明”的特點,使旅客能夠很自然地、順暢而無遺漏地通過必須的程序,在形式上不求華貴,而要樸素、明快、簡潔、形式多樣,表現出地域性等方面的特點;在佈局上要有相當的可擴性,以適應交通量、交通形式等方面的轉變;在工程結構上應有較大的靈活性,內部格局可以改變,以適應程序、機型、航線等方面變化。在旅客流通量大時,常需將地下鐵道引入旅客航站地下,在結構和構造上應予考慮。

  客機坪 是供客機及為客機服務的車輛停放或活動及為完成客機起飛前的準備和到達後作業的場所。(見彩圖)

上海虹橋國際航空港客機坪

廣州航空港客機坪

  貨物航站 含有貨物的交運和提取、分檢、編碼、儲存、發送的設施和營運機構,貨機坪上貨物的裝卸,站房和城市間的交通組織。它的主要功能是用精確的手段將需要運送的貨物及時地裝上航線上的飛機及從飛機上卸下到站的貨物。要求從收貨、分揀、編碼、就位入庫、輸送到機位、裝運起飛,或卸貨、輸出到貨位入庫、提貨出庫、交貨、消號等一切程序和設施快速準確,佈置十分緊湊。其主要組成部分為:①貨物收發分揀區。需要有完善的手續和程序控制,貨場應有完善的起吊裝置和傳輸線。②高架的集裝箱和散件儲存庫。③管理和控制機構。④陸側或市側(貨物航站靠城市的一側)的交貨、提貨部分,包括裝卸車裝置、海關、邊檢、檢疫、包裝的檢查和處置、特種貨物的處置。和道路系統、鐵路系統、水運系統聯接的設施。⑤空側(貨物航站靠站坪的一側)的裝卸部分,包括貨機坪、用裝卸車裝卸的機位和傳送設施及從機頭直接裝卸的鼻入式站臺和裝置。

  一般運輸量不大的飛機場,不需要高度自動化電子控制的貨運站,平面貯貨庫和人工嚴密管制手段有較大的靈活性和經濟效益。

  航站交通和停車場 是指陸側的交通網絡和停車場(見圖),不包括飛機場內專用道路和疏散道路。

中國臺北中正國際航空港航站交通圖

  旅客航站與城市中心的交通運行必須快速和便利。這一交通環節的便捷與否,常常是決定航空運輸能否發展的關鍵。市側交通便成瞭飛機場的咽喉。為此,一般飛機場均設有專用快速進場公路,讓旅客和貨物有條不紊、便捷無誤的進出航站。

  航站交通 除瞭完善的道路系統外,在航站建築的各個出入口前要有足夠的車道邊(公共建築物前供車輛駛離車道減速滑入、短暫停靠、起動滑出的地段和適當的路緣)使旅客按各自的編號出入口,循著標志便捷出入航站。眾多的出入口常使站前形成復雜的立體交通網絡和停車場。(見彩圖)

法國巴黎戴高樂國際航空港立交道路系統

  航站交通的構成,以自備車及出租車為主,輔之以公共汽車、地下鐵道、架空鐵道。瑞士蘇黎世飛機場還將幹線火車站引入航站底層,組成航空-火車聯運,擴大瞭飛機場的服務半徑。將水、陸、空、天上、水面、地下各種運輸方式組織到一起,已成為當前提高運輸效率的新課題。

  停車場所 停駐車輛不多時用停車場,車輛眾多時,場地太大,車位過遠,造成困難。多層車庫已成為大型航站的主要構成部分。有些車庫貼近航站,備有旅客進出航站的特殊步道,減少瞭航站每一出入口前的車道邊;有的還與商店、旅館連通,更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