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進安裝機電設備的硐室與專用硐室的施工作業。硐室通常包括水泵房、變電所、箕鬥裝載硐室、破碎機硐室、等候室、調度室等,其形狀與規格變化很大,施工較複雜。根據硐室的斷面大小及巖層的穩定情況,有以下幾種施工方法:

  全斷面一次掘進法 用於穩定的巖層,全斷面一次爆破,一次支護,工作空間大,可用高效率的大型機械施工設備,如鑿巖臺車、大型裝巖機等。(見彩圖)

ZLC-60側卸式裝巖機

地下采礦鑿巖臺車

  臺階工作面掘進法 分正臺階與倒臺階兩類,用於較穩定的巖層。正臺階工作面掘進(圖1)時,上臺階超前,超前部分可用錨噴或其他臨時支架維護;下臺階掘出後,全斷面進行永久支護。如頂板不夠穩定,可在超前部分砌好拱部永久支護,下臺階掘出後再砌墻接拱。倒臺階工作面掘進時,下臺階超前,超前部分先砌墻,上臺階掘出後再砌拱部永久支護。有時,將上臺階爆破下來的矸石當臨時工作臺進行砌。

  臺階高度一般為2.2~3.0m,寬度即硐室的寬度。臺階超前距離根據鑿巖、裝巖設備及工作組織確定,一般為3~5m。

  導硐掘進法 巖層不夠穩定時,先掘進小斷面導硐,然後逐次擴大並砌。按導硐位置分中央(單側)和雙側兩種掘進方式。

  ① 中央(或單側)掘進 高度和寬度較大的硐室施工時,可將導硐置於中央下部便於向兩側對稱地逐步擴大。某側有特殊要求,可采用單側導硐施工,如水泵房應在吸水井一側先掘導硐,並掘砌吸水井,使該側墻基與吸水井施工成為整體,再逐步擴大與砌。

  ② 雙側掘進 大斷面硐室施工時,先從最下層兩側墻基位置挖掘兩個小導硐,將墻基與墻砌好;小導硐一直掘砌到硐室盡端後,再掘砌第二分層的小導硐;爆破的部分矸石填作工作臺,便於向上施工直到硐室頂部。做好永久支護,最後將中間殘留巖柱挖出(圖2)。

  目前,用先拱後墻,上、下導硐,開掘大型硐室法已獲成功,如配合光面爆破、錨噴等效果更好。根據硐室用途的要求,做好通風、防潮、防水和防滲處理。對於重要硐室,須進行圍巖變形和支護受力監測工作。有些與井筒直接相連的硐室,其永久支護應與井筒的永久支護同時施工,以提高其整體性和封水性(見巷道與硐室支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