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設置一定寬度的分隔帶,兩側各配備兩條或兩條以上的車道、分別專供大量上下行汽車高速、連續、安全、舒適運行,並全部設置立體交叉和控制出入的公路。(見彩圖)

臺灣省中山高速公路

聯邦德國高速公路

  發展概況 德國於1931~1942年間首先修築瞭長達3860公裡的高速公路網。美國於1937年開始修築賓夕法尼亞州收稅高速公路,長257公裡。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一些工業發達國傢,如意、荷、英、法、比、奧和日本等國,由於汽車的生產量和保有量猛增,也競相大規模修築高速公路。截至1983年底,全世界有50多個國傢和地區擁有高速公路,總長約計11萬公裡,其中有15個國傢和地區擁有1000公裡以上。中國臺灣省於1978年底建成基隆至高雄縱貫南北的中山高速公路長373公裡。

  城市人口集中、工商業發達,汽車保有量比鄉村多得多,所以高速公路的發展,大多數從大城市的環形和輻射式路線以及城市之間交通量較大的路段開始,隨即連成一整條路線,最後形成高速公路網。70年代以來,一些高速公路比較發達的國傢逐步開始把主要高速公路連接起來,形成國際高速公路網。

  特征 高速公路設計行車速度,在野外大多按地形的不同,分為80、100、120和140公裡/時四個等級;通過城市大多采用60和80公裡/時兩個等級。中國交通部於1981年頒發的《公路工程技術標準》所規定的高速公路主要技術指標見公路。高速公路平面線形大多以圓曲線加緩和曲線為主,並重視平、縱、橫三維空間立體線形設計。

  高速公路典型的橫斷面佈置見圖,高速公路全寬度內,在郊外大多為4或6個車道,在城市和市郊大多為6或8個,甚至更多的車道。采用瀝青混凝土路面(見瀝青路面)或水泥混凝土路面。路緣帶有時用與路面不同顏色的材料鋪成。硬路肩為臨時停車用,也需用較高級材料鋪成。在陡而長的上坡路段,當重型汽車較多時,還要在車行道外側另設爬坡車道。必要時,每隔2~5公裡在車行道外側加設寬3米、長10~20米的專用臨時停車帶。

  高速公路與鐵路或其他次要公路相交,可修築分離式立體交叉;當與其他重要公路相交而轉彎車流較多時,應修築互通式立體交叉(見道路交叉)。在高速公路兩旁適當地點,應修築集散道路以及加速和減速車道,以控制汽車進出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通過城市時,大多沿城市周圍的環道繞過,如有必要穿過城市交通繁忙地區,為減少車輛擁擠、廢氣和噪聲污染,多修成高架式、路塹式或隧道式,有時還要修築多層式立體交叉或天橋,形成立體交通網。

  如果高速公路的中央分隔帶較窄,則須於其上設置防眩板或防護柵。高速公路上應設置夜間能發光或反光的交通標志牌。中央分隔帶和渠化島的邊緣以及路面標線上均宜鑲設反光器,橋梁、隧道、立體交叉以及城市地區設置大型照明設備。高速公路沿線每隔一定距離要設置收費站、加油站、公用電話、停車場、飯店和旅館等服務設施。在高速公路交通繁忙地區,可設置交通監理中心,整個地區車輛運行情況,由電視攝像機傳到熒光屏,據以指揮交通,還可利用無線電將信息傳送給汽車駕駛員。當路上發生交通事故,監視中心可派巡視車或直升飛機到現場進行處理。

  高速公路對於分散過分集中的城市人口,解決勞動就業、發展工農業生產和旅遊事業以及開拓邊疆地區都起到很大作用。例如日本名古屋至神戶高速公路建成後,沿線14個互通式立體交叉周圍建立瞭900多個工廠,促進瞭集裝箱運輸;意大利“太陽道”高速公路建成後,沿線佈置瞭許多工廠企業,居民收入平均增加3%。

  高速公路對國防戰備也有很大作用,例如美國州際與國防高速公路網連接各州首府、工業中心以及5萬以上人口的城鎮,路旁設有安全區,有專用公路連接,一旦發生戰爭,半小時內即可將城市居民疏散到安全區。這些高速公路還能通過重載的軍事裝備,某些路段還可作為臨時軍用飛機跑道。

  各國高速公路裡程一般隻占公路總裡程的1~2%,但其所擔負的運輸量占公路總運輸量的20~25%。高速公路造價高,用地多;但行車速度高,通行能力大,交通事故率小,故其投資費用一般隻要7~10年即可由於其所節約的行車費用(包括燃料消耗、輪胎磨耗、汽車修理和養路費支出等)和運行時間以及所減少的行車事故而得到回償。

  發展前景 70年代後期以來,有些國傢由於築路資金困難、能源危機、汽車廢氣和噪聲污染嚴重,以及居民被隔離等影響,暫時減緩高速公路建設的步伐。但是展望未來,隨著各國汽車工業的進一步發展,汽車生產量和保有量的繼續增長,高速公路建設必將得到進一步發展。中國於1984年開始籌建北京經天津至塘沽、廣州至深圳和珠海、沈陽至大連及南京經上海、杭州至寧波的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