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體表面的彈性變形和潤滑液體的壓力- 粘度效應,對潤滑膜厚度和壓力分佈起顯著影響的流體動壓潤滑。滾動軸承、齒輪傳動和凸輪機構等點、線接觸的摩擦副在一定條件下都有可能形成彈性流體動壓潤滑。計算彈性流體動壓潤滑膜厚度時,如使用經典潤滑力學方程(如馬丁方程),其值往往與實測結果差別極大。20世紀40年代末,蘇聯A.M.埃特爾和A.H.格魯賓初步建立瞭彈性流體動壓潤滑計算方程。60年代,英國D.道森和G.R.希金森運用疊代程式進行數值計算,求得兩彈性圓柱體平行接接觸面間的最薄潤滑膜的計算方程。70年代,英國K.L.約翰遜、C.J.胡克和美國H.S.鄭緒雲等均曾提出點、線接觸摩擦副的彈性流體動壓潤滑計算方程和相應的適用范圍。圖為典型的彈性流體動壓潤滑膜壓力分佈。在彈性流體動壓潤滑中,常采用膜厚比

判斷接觸表面的潤滑狀態:

式中 h為油膜厚度; 為綜合 表面粗糙度; h 0為接觸表面間的最薄潤滑膜厚度; 1 2分別為兩摩擦表面粗糙度的均方根值。一般說來,當 <1時,會產生粘著;1≤ ≤3時,摩擦副處於部分彈性流體動壓潤滑狀態,有可能發生粘著磨損; >3時,摩擦副處於全膜潤滑狀態,可認為不會發生粘著磨損。使用一般礦物油潤滑和一般加工質量的幾種常見的摩擦副,其膜厚比范圍約為:滾動軸承, =1~2.4;齒輪傳動, =0.6~1.8;凸輪機構, =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