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起重機械,是絞車的一種類型。常用於從井中汲水的稱為井轆轤。轆轤在春秋戰國時代已用於從豎井中提升銅礦石。1974年在湖北銅綠山春秋戰國古銅礦遺址發掘中發現木制轆轤軸兩根,其中一根全長2500毫米,直徑260毫米,經判定為用於提升銅礦石的起重轆轤的殘件。起重轆轤的早期記載見於南朝宋劉義慶著《世說新語》。書中記述瞭三國魏明帝(227~239)在建築淩霄觀時,誤將尚未題字的匾先釘在高處,“乃籠盛韋誕,轆轤長縆(geng,粗繩)引上”,使他能在離地25丈的匾上上寫字。

  絞車一詞,最早見於《晉書》,石季龍在東晉永和三年(347)發掘趙簡子墓時挖及泉水,“作絞車以皮囊汲之”。北宋曾公亮著《武經總要》(成書於1044年)載絞車圖,並說“絞車,合大木為床,……力可挽二千斤”。

《天工開物》井轆轤

井轆轤應用的較早記載見於南唐李璟(916~961)《應天長》詞:“柳堤芳草徑,夢斷轆轤金井。”元代王楨著《農書》(成書於1313年)和明代宋應星著 《天工開物》(成書於1634年)都有井轆轤圖。《農書》還記述瞭一種復式轆轤:繞在軸筒上的繩子兩端各系一個容器,“順逆交轉,所懸之器虛者下,盈者上,更相上下,次第不輟,見功甚速。”這就省去空容器的行程時間;同時,空容器的重量也起一定的平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