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方的早期智人(見尼安德特人)化石之一。包括1954年發現的3 枚小孩牙齒和1976年發現的一塊小孩頂骨殘片。丁村遺跡在山西省襄汾縣南約5公裡的丁村南的同蒲鐵路兩側。1954年進行大規模發掘時在汾河東岸共發現十個石器地點,1976年又在汾河西岸發現瞭新的石器地點。

  丁村人化石都發現於汾河東岸的54100地點的砂礫層中,這層砂礫位於有古土壤條帶的黃土內。3枚人類牙齒屬於約12、13歲的小孩。右上內側門齒齒冠舌側中部低陷陷,兩側增厚並向內卷,使舌側呈鏟狀,特稱鏟形門齒。舌側接近齒根的部分有明顯的舌側隆突,由此延向切緣有兩條指狀突。右上外側門齒也呈鏟形,並有不明顯分離的舌側隆突。鏟形門齒是黃種人和中國其他人類化石都具有的特征,與白種人顯然不同。舌狀隆突和指狀突的發達程度則介於北京猿人與現代黃種人之間。齒根缺乏縱行淺溝,且較細小是與現代人相近的性質。右下第二臼齒,可能與兩個門齒屬於同一個體。齒尖分佈為十字型。其相對高度比北京猿人大,咬合面的紋理不如北京猿人復雜。齒根尚未充分形成,但估計也較細弱。總之三枚牙齒的形態都介於北京猿人與現代人之間。

  頂骨屬於大約兩歲的幼兒,後上角有缺刻,可能意味著這個小孩具有印加骨,這是與北京猿人相近的特征。

  丁村人的石器分佈在汾河兩岸,主要用角頁巖制成。一般石片角都較大,打擊點不集中,半錐體很大,且常雙生,也有小而長的石片。石器中第二步加工的不多,加工方法用碰砧法或用錘擊法。石器一般都較大,代表性石器為大棱角尖狀器和石球。大棱尖狀器有3面和3緣,橫斷面近似等邊三角形,可能作挖掘植物根莖之用。石球制作頗為粗糙,被認為可能供投擲之用。

  在遺址內同一地層中還發現不少動物化石,有古菱齒象、納瑪象、披毛犀、野馬、野驢、斑鹿、羚羊、野豬、水牛、原始牛、熊、獾、狼、狐、貉、河貍、短耳兔、鯉魚、青魚、鯇魚、厚殼蚌等。

  綜合各方面的資料判斷,丁村人的時代為晚更新世早期,舊石器時代中期,一般估計距今約5~10萬年。